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诗人的灵感>>诗歌论坛>>网友散评>>与斑竹商榷

主题:与斑竹商榷
发信人: jiechang()
整理人: yvonneh(2000-11-08 00:12:27), 站内信件
近几日因俗务繁忙,有一段时间没来此逛逛。今天抽空把前面的贴子
都拜读了一遍。看到斑竹大人写在“初吻”一诗下的几句。
   “一首好诗背后的思想可以很复杂,容纳整个人生的百味,但诗意 
     始终要很澄净,犹如安德烈公爵涉死时望见的头顶那一片蓝天。”
我来网易后看到斑竹的第一个贴子,就是斑竹自言在诗歌版有自己提倡
的方向。因此也就非常留意斑竹那些颇为零散的诗论诗评,其中的灼见
确使小弟受益非浅,但也有些观点在下实在不能苟同。
我记得斑竹曾在蓝天BBS同首诗下表述过类似意见,大意是:诗必须要有
主旨,但这主旨应隐含在形象化的语言背后,云云。联系这两次论述,
我个人认为斑竹这一观点大有问题,甚至可以说与现代诗学的审美观有
某些相违背处。
前面引述的几句,中心词是“澄净”。“澄净”无疑是诗的一个审美特
征,但却不应成为决定性的和最重要的审美标准。诗可以写的“澄净”,
也可以写的不澄净,以至可以写的“浑浊”。如果澄净了才是好诗,那
穆旦和北岛的大多数作品都要完蛋;而艾略特的《荒原》更是文字垃圾。
因为他们都不澄净,但他们诗中所燃烧的思想和激情却有着穿透生命内
核的力度,而正是这种力度使他们的诗具有趋于永恒的魅力。
我认为诗的审美是复杂而多元化的,诗可以通过形象化的隐喻表达“诗
背后的思想”,但也可以绕过形象化的具象直指思想情感本身,还可以
完全不考虑所谓主旨,只描述现象化的生活和世界。李白的诗既有写的
很形象的,但也有《将进酒》这样直抒心怀的。而新生代的“拒绝隐喻”,
“零状态写作”也在扩展诗的表现力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总之,诗可以有隐喻和澄净,但也可以有浑浊,深刻,浅白,复杂以至
怪诞。诗就是诗,而不是强加于它上的其他什么东西。
我不想在此对斑竹送上廉价的吹捧,也许对现在的斑竹大人来说,“只
有诤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来此已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很多网友就技巧而言真没说的,但总体上
学院味太浓,不少人(包括我自己)的作品反映的面较窄,开掘不深,
风格上也往往存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我想,这与我们在诗歌
审美上的局限性有关。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作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
论。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37.129]
发信人: yvonneh (yvonne), 信区: Poem
标  题: Re: 与斑竹商榷  
发信站: 网易 BBS (Sat May  8 10:14:40 1999), 转信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去读诗和写诗的,别说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喜
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这个阶段与那个阶段也不同。所以,对于云中羽
文中的某些意见,我虽有保留,亦不强求一致。
    除了以下两句,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诗)还可以完全不考虑所谓主旨,只描述现象化的生活和世界。”
    “诗就是诗,而不是强加于它之上的其他什么东西。”
    不负载信息的文字,只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不知没有主旨的诗,会
是什么?还不如听人念一段佛经来得诱人,至少还有音节入耳,有催眠的
效果。事实上,只要一个人动手写了,即使只有一个字也是有意义的,因
此,这种绝对排斥主旨的诗歌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般的“零状态写作”,通常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作者在捕捉到一丝灵感的火花后,以诗人的直觉认为它是有意思
的,记录并加以扩大,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自己,诗人本身也不清楚。
    二、作者被某种景物触动,刷刷刷就来了一番所谓“现象化”的描述,
完全没有考虑到主题这回事。
    这种“象风象雨又象雾”的句子看似摩登,兼且现代派诗人以“无所
谓主旨”、“零状态写作”为创作时尚,不须担负起任何解释的义务,言
语上就更放纵了。譬如诗人蹲茅厕时,注意到白瓷片耀眼的反光,突然很
有感触,却又没有别的意思,也可以现象化描述一番……如此成诗的例子
多得很。
    新则新矣,有无价值还待时间和读者的检验。就我来看,这种作品有
两大害处。其一是好作品极少;其二是把诗歌读者推远了。
    诗歌能以寥寥数语,独取“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很简单地说
一句话,就是它拥有巨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读到一首好诗,情到意到境
到,就算是饱经沧桑铮铮铁汉,也会潸然泪下。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而
且,愈是人生经验丰富的人们,愈是充分体验好诗中的意味。
    读者是否喜爱一首诗,也是以此为准的。“不为什么,只因为我被感
动了。”他们才不管这是现代派还是现实派的诗,只管来这么一句。
    有力量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不为它的技巧如何、属哪种流派、时髦
还是——它能感动人就好,感动的人越多越好。
    “零状态写作”之所以好作品少,就是因为创作的随意性大大减弱了
诗歌可能凝聚的力量。没有明确的主旨,使诗歌失去创作的准绳,诗作者
在剪取语言和意象上乱不成章,要读者读出其中意思尚且艰难,更不必说
被感动了。这如同让一个新手去打保龄球一样,偶然来一个全中不是不行,
而是机会很少、很少。
    云中羽还重点地提到审美观的变化。
    事实上在任何一本美书中都不会忽略这两点。首先是美是一种情感作
用;还有是美是一种大众标准。当我们谈论“现象化”诗时,审美绝不能
成为它的一个挡箭牌。
    “诗就是诗,而不是强加于它之上的其他什么东西”,——这话不是
不对,但只对了刀的其中一个刃面。另一个刃面是,诗不仅是诗,还是把
它撑起如此崇高地位的所有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是什么东西?是感情、人生哲理、赏美需要……人世间永恒
的主题。

    BTW:时间有限,暂提两句。况这两天还牙龈上火……,呵呵,请云中
羽和其他网友先发表高见,迟点我再RE,——不带火气地RE。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huizhou.gd.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