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ilsy()
整理人: huseng(2000-01-22 12:03:43), 站内信件
|
关于今天发的贴子《游牧人》(见诗人的灵感版),我想说说它的背景。
确切地说,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而三节的来源都有所不同。开头那一节
,明显受了TONIGHT的影响。他/她的“很晚的时候,我要一个人,穿过
长长的走廊”(走廊的灯),回头看看自己的,“很早的时候,我要开始
奔走,天还没亮,路很长”,简直是剽窃呀!呵呵。
而第三部分,(先说结尾,第二节是个肿瘤,放最后说,呵),我自己
是看出了一些僵硬的,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那几个短句“风起了,
一颗星停在窗外,我却闭了眼,倚于车窗背后,枕着沉默,悠长地呼吸。”
这其实是今年元旦我去深圳看朋友,坐晚班车回来时写的一个片段。当时一
种别离的忧伤不紧不慢地跟着我,伴随自己对未来的一些期盼,并掺和了当时
的情境。然而当时还没有写过现代诗,(确切地说是没写过任何诗),能写成
这个样子,确也颇为自命得意了一阵子。后来,我把这些句子整理成一首“别
在西乡”的所谓诗,发在了朋友的主页。丢在那里也没管是否丑,(广州话
称“羞家”,呵呵)。最近回到那主页去看文章,忽然便看到了那首破诗,才
省起历历前事,用现在的眼光再去看自己的旧作,实在惨不忍睹甚于黄赌毒。
于是我提出要修改一下,朋友慨然允诺。只不过她没想到,我这一修改,就不是
“一下”,呵呵,原诗被我砍得七零八落胳膊大腿掉了一地,早已经不成“诗”
形,再不能叫“别在西乡”了。唯有这几个短句,看了以后回想起当日情形,
实在不舍得随原诗扔掉,毕竟是人生之一段落。所以保留下来,担当了“义肢”
的功能,而看过原诗的内行朋友不免会笑我“狗尾续貂”了,哈。
其实,第二节才是描写“游牧人”的本意:
“在塞尔维纳斯的群山之巅我是
一个卑微的原点
被雪峰订造成它的头颅
在玛木呼雍措圣洁的湖面我是
一粒下坠的陨石
策划了戈壁的回响”
我的确有游牧的倾向,这里说的是一种精神取向,它指引我的经验历程。
“逐草而居”的现实,跟“天苍苍,野茫茫”的生存环境,和我的深切的热爱,
构成了一种“放弃主动”的人生观,这和我在《心旷神怡的时刻》里表达
的“他们需要,跟随神的鞭子的节奏,哭泣和舞蹈”是不同的。后者更多
地表达了一种叛逆精神,有嘲讽的意味。看看自己的过去两天,方向已经
模糊不清,我知道正在经历一种转变,但是,将要去哪里我却一片空白。
真正写诗是五月的事情,短短四个月,感到自己每一天都在跳越什么,我要
跟随我的羊群去何方?表达成为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情后,我恐惧我的
思想也会那样。我以前总是把“双手插在土地里,眼睛挂在浮云上”,好象
永远不会改变什么。谁知道呢?
第二节实质已经脱离了“现实”这个原则。“塞尔维纳斯”跟“玛木呼雍措”
是完全虚构的地名,那里代表了我心目中的神山圣水,当人需要看到希望时
他是很喜欢“原点”这个概念的,原点表示一切可能性都存在。“塞尔维纳斯的
群山之巅”,“雪峰订造的头颅”,都是在暗示所有方向都有可能被选择。
为什么要叫“塞尔维纳斯”和“玛木呼雍错”呢,从地名的发音上我写下了
现实的痕迹。西藏高原的水和欧洲东部的群山尤其地吸引着我的向往。其实
地球上壮丽的景色很多很多,我个人感觉欧洲是最能给人成就感的地方,西藏
则是最能感化人的地方。当然这是很私人的感受,实际如何,这两处我都没亲身
生活过,只能从电子信息里获取印象。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首地道的“网络诗”
-- 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70.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