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calewing()
整理人: yvonneh(1999-02-21 12:04:13), 站内信件
|
张清仪《水调歌头》原文如下:
何处觅春雨,溅落暗香魂。怕东柳舞风后,
红萼早随人。仗酒痴情休诉,信知花销豪气,
多少幽梦生!相对笑轻醉,无语作斯文。
送烟月,心俱碎,有萧声。微撩古器,
惊动庭院几枝春。无绪东流锦字,怎奈芳心依旧,
空负许终生。 犹道长相忆,只影伴青灯。
张清仪的文采很出色,纵观她的作品,像这样如歌如泣,如哀如怨的佳
作可谓是代表作了。我尤其觉得张清仪的词比诗写的好。而这首《水调
歌头》更像是在碧空中的一朵彩云,最为抢眼。然而这首词好在哪里,
以下是我的评注。
一首好词须有七分意境,二分情趣,外加一分酌词用句。所以作诗词之
前,须得立意,如果立意不明朗,那么再也不是好的作品。我们看此词
头两句“何处觅春雨,溅落暗香魂”,让人第一个印象是惜春。其实就
字面解释“溅落暗香魂”一句是解释不通的。这种现象在《宋词》中常
常能遇见,但我们读到它时都能体会得出来——是对春天的依恋与对春
意阑珊的惋惜。然而,清仪这首词有别于作词的常规,那就是,一般诗
人写词,尤其写中调或小令,常常用头两句,或干脆用上半阙来立意或
铺设。而清仪的这首词头两句,即不是立意,当然更不是铺设,真正较
明朗的立意却在三,四两句“怕东柳舞风后,红萼早随人”。这两句婉
转优美,更重要的是在整篇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也是这
首词的两大转折点之一,而且毫不牵强,可见作者的功底不薄。同时也
留了一个悬念:人怎么样了?使读者情不自禁的往下看,希望找到答
案。但是,清仪在整首词中并没有明明白白得写出“迷底”,所以只有
通过对整首词的体会才能发觉出来。“仗酒痴情休诉,信知花销豪气,
多少幽梦生!相对笑轻醉,无语作斯文。”一段描述词中的女主人翁与
她情人之间的情景,他们喝着酒,赏着花,相对坐着,谁也不多说话,
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其实在彼此的心里都有着千言万语想向对
方倾诉,可惜春宵苦短,单凭一夜,又怎能说的尽呢?不如把话留在幽
梦里倾诉吧。
本文的第二转折点在“送烟月,心俱碎,有萧声。”一句。我们都读过
晏小山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那首词的结尾他是这样写的: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其中“彩云”暗指词中人小频(应有草
字头,取白字)。清仪在她的这首词中也用了这样的暗喻,把“烟月”
比作词中女主人翁的情人。“送烟月”是指目送心上人远去,“心俱
碎,有萧声”是写送走心上人之后悲伤无奈的心情,然而也就是用了这
么短短的九个字就把上文的俩俩相依和下文的寂寞空闺紧紧的衔接在一
起,言简意赅,让人不得不佩服!从“微撩古器”开始一直到结束都是
描述女主人翁一个人寂寞无聊是时情景,尤其是“微撩古器,惊动庭院
几枝春。”一句,与前面“怕东柳舞风后,红萼早随人。”一句可堪称
本词的两句妙笔,一个“撩”字尽可体现女主人翁百无聊赖的心情,而
“惊动庭院几枝春”亦可尽述庭院深深,从来都少有人拜访,以致轻轻
的拨弄一下琴弦就会惊动了春天,看来这个春天比以往的春天幽静的
多,凄凉的多。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春天可不是篇头的那个春天,
我们读到“无绪东流锦字,怎奈芳心依旧,空负许终生。”一句就很快
明白了。女主人翁在当年送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日夜期盼不到对方
的音信了,而自己寄出去的信也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当日与他的那
一番山盟海誓却时刻萦回在心际,就这样一春复一春,一年复一年,这
份莫能言的惆怅与痛苦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的担负着。最后以“犹道长
相忆,只影伴青灯。”一句完结次词,通体婉转流畅,一气呵成。
总评此词语言清秀优美,没有丝毫的粉脂气息,用词用字旨在精炼二
字,却不减整篇词的份量。人说清仪词如其人,此言不虚!
当然这首词并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就我的观点,最大的毛病有一,即
“锦字”用的不好。“锦字”又称“回文”,“回文璇玑”在诗词中专
指夫妻之间的文书。如杜甫《江月》:“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然而在清仪这首《水调歌头》中男女主人翁只是情人关系,并为定终
身,所以在是这儿不能用“锦字”的,我想如换做“尺素”也是不错
的。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3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