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诗人的灵感>>诗歌论坛>>针儿诗评>>[转载] 从"石"的孤绝到"蝉鸣"的和谐

主题:[转载] 从"石"的孤绝到"蝉鸣"的和谐
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huseng(1999-11-17 20:44:59),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essie 讨论区 】
【 原文由
 jessie 所发表 】

                从"石"的孤绝到"蝉鸣"的和谐

               --洛夫前后期诗歌意象指归浅谈

    台湾诗人洛夫被称为台湾现代诗的重镇,洛夫多方面的创作实绩,
特别是诗歌艺术手法的尝试,诗歌内蕴的不断转变,证明这个美誉是
实至名归的。洛夫以清新温婉的《灵河》在诗坛崭露头角;以晦涩沉
痛的《石室之死亡》引起众说纷纭;到了《魔歌》,洛夫的整个诗观
又发生了蜕变,从"超现实主义"转变为"回归传统,拥抱现代"。值得
一提的是,洛夫的两篇著名诗论《诗人之镜》、《我的诗观与诗法》,
是作为洛夫最重要的两部诗集《石室之死亡》与《魔歌》的"自序"出
现的,写作时间相隔十年,代表洛夫诗歌自觉意识的两个时代。本文
拟就两篇诗论为理论导向,从洛夫诗歌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意象"石"与
"蝉鸣"出发,简析洛夫的诗观及诗歌实践的转变。

    洛夫自言,《石室之死亡》是"整个生命的裸裎,其声发自被伤害
的内部,凄厉而昂扬",当时他的信念与态度是,"揽镜自照,我们所
见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残酷的命运,写诗即是对付这
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手段。"于是,他的诗"也就成了在生与死,爱与
恨,获得与失落之间的犹疑不安中挤迫出来的一声孤绝的呐喊"①。在
《诗人之镜》中,洛夫张扬存在主义哲学和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他
认为当时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大致上可归纳为两个倾向:一为"涉世文
学"之发展,二为纯粹性之追求,"前者与存在主义思想有根本上的渊
源,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必然产生的归向"。洛夫认为反传统的积极意
义在于"创造精神之建立",而"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乃是构成现代文
学艺术真貌之两大基本因素,只是前者偏重于精神之启发,后者着重
技巧之创新"②,正是以存在主义的"虚无",超现实主义的"以心眼去
透视"为归依,洛夫通过《石室之死亡》展开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实践。

    "石"是《石室之死亡》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我以目光扫过那座
石壁/上面即凿成两道血槽""假如真有一颗麦子在磐石中哭泣/而且又为
某一动作,或某一手势所捏碎/我便会有一次被人咀嚼的经验""首次出
现于此一哑然的石室/我是多么不信任这一片燃烧后的宁静"……"石,
是'初生之黑',也是原始的死,以及宇宙--生命终古的禁锢"③。但正
如台湾诗人叶维廉里所说的:"这种死的诱惑不是颓废、虚无或病态,
而是在文化虚位进入绝境的痛楚中的一种背面的欲求,亦即是带着死而
后生的准备而进入生之炼狱。"④在《石室之死亡》中,以禁锢者的僵
硬姿态出现的"石",冷然地扫视一切,恒远存在,对生命漠不关心。而
诗人则以"凿成""血槽"、"哭泣"、"不信任"等富于能动性的心理动作,
代表生命对死亡("石")绝望的反叛。

    "蝉鸣",则以活生生的生命律动对抗着"死"。但这生命力的象征,
在《石室之死亡》中也不过是久远的虚无的回忆罢了,对死亡还是无能
为力:"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
睑后面移动/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
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犹疑不安中挤迫出来的一声孤绝的呐喊"是《石室之死亡》本真的
缘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深切思考,十年后,洛夫转变了。在
《我的诗观与诗法》中,洛夫扩展了他在《诗人之镜》中仅仅作为西学
对比载体的禅学的"与物同一"思想:"近年来我的诗观竟有了极大的改变,
最显著的一点,即认为作为一种探讨生命奥义的诗,其力量并非纯然源
于自我的内在,它该是出于多层次,多方向的结合……换言之,诗人不
但要走向内心,探入生命的底层,同时也须敞开心窗,使触觉探向外界
的现实,而求得主体与客体的融合。"⑤这种融合最直接的考虑便是通过
"与物同一"达到禅宗的和谐之美。诗人观念的转变,表现在诗歌上,首
先便是意象内蕴的转变。

    在《魔歌》中,同样写及"石"与"蝉鸣",小诗《金龙禅寺》就很突
出地表现出与《石室之死亡》中冷然的石,逝去的蝉声所不同的特质,
整首诗舒缓流转,充满山野的仙气: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洛夫在散文《山灵呼唤》中写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金龙禅寺的灯
光一亮,所有的蝉声突然停止,我才从迷惘中醒来。这时我恍然大悟,
那万蝉奇鸣中最令人感到亲切的声音,不就是传说中的,而我一直渴望
听到的山灵的呼唤吗?"⑥这段话表明洛夫受到大自然的感染后,心灵是
如何的纯净澄明,在这首诗内,"蝉鸣"、"石阶"、诗人,都是天籁的一部
分,与自然融为一体了。

    《魔歌》中其它诗歌里的"石"意象,也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我迷
于神话中的那只手,被推上山顶而后滚下/被砸碎为最初的粉末"(《巨
石之变》),"激流中,诗句坚如卵石/真实的事物在形式中隐伏/你用雕
刀/说出万物的位置"(《诗人的墓志铭》),"峰顶上的那块石头/谁蹲
在上面并不要紧/问题是:/谁是那被雕着的/空白"(《清苦十三峰》)……
这些诗歌的内蕴,与《石室之死亡》中孤绝的存在显然很不一样。

    在一滴水中我们可以看见整个太阳光的反射,洛夫诗歌从"石"的孤
绝走向"蝉鸣"的和谐,可以证明从《石室之死亡》到《魔歌》,洛夫经
历了由"超现实主义"向"回归传统,拥抱现代"的转变。

                                             针儿,九九年十一月


①⑤洛夫《我的诗观与诗法》,选自《诗魔之歌》,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②洛夫《诗人之镜》,选自《诗魔之歌》,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③任洪渊《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悲剧》,选自《诗魔之歌》,花城
出版社,1990年版
④叶维廉《洛夫论》,转引自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
研究》1995年第5期,刘红林《台湾现代派诗歌独特的文化内涵》
⑥洛夫《山灵呼唤》,选自《一朵午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
※ 转载:.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