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1999-09-12 18:07:47), 站内信件
|
论苏轼诗歌中的“深”、“广”、“细”特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 山县)人。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绩代表了北宋 文学的最高成就。他诗文词兼长,而于诗尤勤,现存诗歌二千多首。其诗歌内容 涵盖面大,反映的思想曲折真实,风格多样细致,使他成为北宋的大诗人。
后人对苏轼诗歌的评价颇有异同之见。称赞他的如“东坡诗,不可指谪轻议, 词源如长河大江,飘沙卷沫……可爱可喜,无一点尘滓。”(宋许凯《彦周诗话》) “东坡诗,叙事言简而意尽。”(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而非议他的则以 为气韵不如唐人且用事太杂,如“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失之粗”(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坡……之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 (宋严羽《附答吴景仙书》)。至现代学者钱钟书教授中肯地提出“诗分唐宋”,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格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理性见性。”(《谈艺录》)才公允地解决了争论千百年的“抑宋 扬唐”的倾向问题,肯定了宋诗的地位,从而也间接肯定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 苏轼诗歌。
总的说来,苏诗具有“取材广而命意深”(《宋诗钞序》)的特点。本文试 从“深”(深层次地开掘主题,深层次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广”(广泛地 汲取生活中的题材)、“细”(细致入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三个方面理解苏诗 的一些问题。
苏诗主题方面的“深”表现在苏诗的理趣上。理趣包括哲理与禅理。哲理主 要通过意象表现,与自然景色、咏物、叙事、日常生活四个方面的意象相结合。 禅理或通过写景表现,或直接用议论表现,或在禅的哲学性质的总体把握上体现。
苏诗题材方面的“广”,指其内容的广泛,包括政治诗、论艺诗、抒情诗、 写景诗、哲理诗、赠答诗六类。
苏诗艺术特色方面的“细”表现为诗人艺术触角之细微及诗歌艺术描写之细 腻。
针儿,九五年夏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