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bmerge(
)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11:25), 站内信件
|
:在光芒聚集的历史舞台前,我们注定不会看见幕后那些匆忙来去的脚步。
最近比较少读报纸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往往打开报纸的一瞬间,就想把报纸丢掉。看着报纸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和大小不一的版面。一方面心里很不忿的唠叨:这算什么和什么呀?不就是这样千把字的玩意吗?要我写,我也能挥笔而就。就好象在聊天室里的某一句表情所提到的那样:博士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可以住三房两厅?这后面一半是臭老九的酸气上冲,另一半却是项羽取而代之的豪情。另一方面却渐渐的在心里浮出了另一种感觉——想拼命的笑——是的,他们的确是挠到了我的痒处。让我的心痒不止。
是的,刻意的让自己远离一个环境,只能让它缠得你更死。刻意得到去忘怀一件事情,结果只能让你记得更加牢固。古龙早就这样说过的了。这些事,我原本应该很清楚才对。可惜,我不够“聪明”的地方就是明知如此,还要去做。有些时候,人总是被迫做出一些无奈的选择。其原因,或者就是如此吧。也许,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从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简单。甚至,真相正日夜和我们背道相驰,与我们日夜不停的脚步相距了亿万光年。谁知道呢?或者当年唐玄宗并没有爱上杨玉环,或者当年,吴三桂的入关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单纯。时光流逝,花开花落,历史在重重迷雾后面,向苦苦挣扎的我们展现着近乎残酷的嘲笑。我们所认为的真相,或许不过只是通向最终事实的歧路,摆在前面,其作用也不过只有误导而已。就算有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在它后面,仍然有太多的细节,我们从来不会知道。在光芒聚集的历史舞台前,我们注定不会看见幕后那些匆忙来去的脚步。
比如许由。便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最初知道原来还存在过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实在有些说不出的嫉妒。我知道狂傲这个词的意思。但是第一次听说辞天下而去的人时,还是很惊讶的。屈原去国,是因为“世浑浊而莫余知”,“国无人莫我知兮”,举尽天下而无一相知。所以就算他最后“高驰而不顾”,拂袖而去,终究还是出于不得已。清高也罢了。同情他的人还是相当多的。跳了江之后,更赚足了眼泪。几千年过去了,还在一年里特别抽出一天来纪念他。此人的个人秀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可是许由一介穷酸。别人打下江山奉送在他眼前,而他竟不接受,一拍屁股扬长而去,清高之余多少就包含了一些狂放。几千年来除了少数同类,多半都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老百姓骂得难听一点“不识好歹!别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好处摆在眼前,竟不屑一顾。简直目中无人,不识抬举!”。懂点知识的人骂得文雅一点,却同样的尖酸“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置天下于不顾者,实乃自私和无情之最甚。”或者也是因为类似的理由,《庄子》一书,长久以来虽然以其语言的丰富,哲理的深巨,却并不是很被推崇的缘故吧。
同样是去国,屈原和许由同样的命运,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至今一般人大多都是褒屈而贬许。原因却多少一些让人感到一些苦涩——褒扬屈原,不过因为他在内部的权利争夺中失败了。他接受了命运,很“君子”的跳江一死了之。贬斥许由,是因为舜请他治理天下,为天下造福,他作为表面上的胜利者,原本应该“谦虚”的接受天下的任命,快乐的为民造福才对。可是他竟然说“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处”。这不是太不识相了吗?好歹有人看得起你,你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诸如此类。
我也喜欢屈原,但是,我喜欢的只是他的文才。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我是从来不去猜测的。因为我担心猜测下去。得到的结果会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竞争的最后,决不是要让战士光荣的死去,而是要让他们骄傲的活着。死才是最大的放弃和最消极的逃避。屈原面对楚地的贵族,不懂得去联合齐国、燕国、越国、吴国等国家来夺回自己丧失的一切,而只能在汨罗江畔徘徊哀叹,虚掷光阴,最后身付浊流,徒然做了楚国的陪葬。这怎么就不是另一种“置天下于不顾”的表现呢?国家危如累卵,只图自己的名节,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私”和“大虚伪”呢?大好脑袋,如斯良才,而不致天下。哪里是忠良?简直国家罪人!
我羡慕许由,羡慕中都带着强烈的嫉妒。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面对瞬时的洒脱。更因为他面对巨大利诱仍然可以坚强的维护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氏族时代。人是没有姓的。许由,不过是一个叫做由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以“许”字,不过是因为那是他的居住地。并且,他的身份和《庄子·逍遥游》里所提到的那一介穷酸和无能的隐士有较大出入。按照当时的历史记录习惯,他应该是一个氏族的族长。相信他所治理的地方也相当富庶和强大。足以威胁到瞬的地位。于是瞬便以“让天下”这种奇特的方式,名义上是为了国家民族,实则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和后世的野心家蒋介石常玩弄的“下野”把戏并无两样。许由如果接受瞬的禅让,那么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一场猛烈的战争。许由目光锐利,洞视瞬微笑背后的复杂意味。为了避免他的族民在一场战争里遭受死亡的痛苦和恐惧。许由又有哪一点属于“置天下而不顾”了呢?许由的个人牺牲,而导致数十年后夏帝国的建立。天下和平超过四百年。这怎么能叫做“自私”呢?这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
所以,后来有人说:上古竞于德。中古竞于智,今古竟于力。并不是对青铜盛行的原始时代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赞美。而是说,那时候的政治家,考虑的出发点的的确确是从“民”的利益出发的。至于随后产生的奴隶社会,根本就是人类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时期。根本就不值一提了。不过,在奴隶社会的腐肉里,诞生了相对人道的封建社会,竞争秩序再次得以确立,不过,不同的是,竞争标准——道德,却被利益取代。为了获得利益,就必须要求有一定的智慧。春秋战国,是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起源。而到了秦嬴政统一全国之后,焚书坑儒,汉朝更独尊儒术,智慧被扼杀了。在秩序里人们重新回到蒙昧的中上古时代。用最开始的野蛮手段去获取同样的结果。这些人,非但不能和屈原相提并论,比之于许由,就简直如天壤之别了。
在很多时候,面对纷纷扰扰历史大潮。作为旁观的个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出合适的评论。我们不做评价,并不是我们刻意缄默,而是我们同样是这历史中的一个环节,没有抽离历史的高度和距离,一切评论,在事实的终极真相前面,都是虚伪和无力的。我们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最后必然都要走向同样的孤独。有时候,并不是不想选择阳光,就如同许由,何尝不想“致天下”呢?但是,为了另一种理由,他终于故作洒脱的选择了“去国”。这其中,虽然不能说就一定没有无奈和不舍,但是,这其中的犹豫并不会影响他个人的形象。反之,在他身上更能使人真切的体会到所谓“真正的人性”。一个坚强中带着脆弱和忧伤的许由。比起被神化的尧瞬禹,都要真实许多倍。在那些文字记录已经湮没了的历史里,或者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更加踏实和更有意义吧。至少,他能让我们明白,人生价值,并不一定要在实现“天下猛志”之后才体现出来。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同样能够在最大限度里实现个人的价值。
---- 偶尔便来这里看看吧
>顺便也来这里看看吧
上社个人文集:深蓝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上网易的人,
另一种是不上网易的人。
——明教刺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