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thm(易须)
整理人: yerk(2002-12-21 11:33:42), 站内信件
|
铁锥黄宗羲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知道黄宗羲,是从中学的语文课本《原君》得知的。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他敢于写出那样的文章,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事实上,黄宗羲是不怕死的。如果怕死,就写不出《明夷待访录》,就不会有《原君》的面世。从对中国民主思想的启蒙之功看,黄宗羲无疑是伟大的先驱。
《原君》从理论上否定了历代君王“家天下”的合法性,他甚至认为天下的罪恶的根本,就是君子专制制度。“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他进而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士大夫应该士于天下,而不是士于君,“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样的民主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它的光辉。《明夷待访录》写成于黄宗羲54岁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名闻天下了。但我似乎更喜欢他十九岁时的方刚血气和嫉恶如仇。
有记载如下
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一书中。也充满景仰之情来描写这位他的同乡先贤。
而我感到非常有趣的竟是他的“锥”。
椎,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种,也称镐,过。这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铁锥,没有固定形状,随使用者的力气而制。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里,朱亥击杀晋鄙的就是锥,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几十年以后,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惊魂落魄的是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埋伏路旁,汉初淮南厉王刘长,刺杀辟阳侯审食其时,用的是一种小型的金锥。而魏禧的《大铁锥传》更是把那个侠客描写的那么出神入化。
但黄宗羲的铁锥丝毫不比上述的逊色。也许他不是大力士,铁锥没那么重,但三尺龙泉和鱼肠短剑是一样,就是要让仇人血流五步。余秋雨说黄宗羲在京城,袖着铁锥,寻找害父仇人,这样连刺了七人。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从遥远的浙江余姚,上得北京,在皇城根儿,公堂之上,视官儿为无物,藐律法于无形,见到奸人,不问情由,就是一锥。
这样的快意恩仇,实在比很多武侠小说的描写更加生动和真实。在他的家乡,是这样传颂着他的事迹的。
这时,朝廷为平民愤已将魏阉一党伏法。黄宗羲便上疏朝廷,请求追究魏党余逆。于是朝廷下旨刑部,究治许显纯、李实一伙。
......可是,刑部碍于许显纯是孝宗皇后外甥,问案软弱无力。许显纯在铁证面前仍是百般狡赖。黄宗羲见此忍无可忍,大吼一声:“逆党!你害死我父,铁证如山,还敢狡辩!”从抽中抽出铁锥,猛刺许显纯道:“我看你从实招与不招!”锥锋至处血流遍地,吓得许显纯跪地叩头:“愿招!愿招!”......
当天深夜,黄宗羲正在灯下看书,只见一个人如鬼影般闪了进来,对黄宗羲道:“我是你父昔日同僚,亦是李实之友。他家托我带三千黄金给你,以补当日诬害你父罪过,只望你勿再追究李实之罪。”说罢,提上金来。
黄宗羲一推黄金,说:“这三千两黄金能买屈死的冤魂吗?能买国泰民安吗?李实罪有应得,欲想侥幸,休想!请!”立即把那人连同黄金推出门外。然后,他奋笔疾书,把当晚之事,写了一本奏章,向朝廷揭露李实欲施贿赂之罪。朝廷准奏,下旨刑部复审,追究李实贿赂罪。大堂上,李实还想狡辩,忽见黄宗泰从袖中抽出利锥,吓得连喊:“愿招!愿招!”
两逆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子弟,设祭狱门,祭奠忠魂。一时间,香烟缭绕,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一起,晓以大义,然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黄尊素的凶手,其余免究!”
众狱卒见问,便把两个吓黄了脸的狱卒推了出来。颤声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黄尊素的。”二狱率连忙跪倒在地,大喊“饶命!”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黄宗羲大喝一声:“恶贼!岂可饶你!”抽出利锥猛刺,便把两个狱卒刺死狱中,以祭奠先灵......
这样的描述更添几分痛快。读书经常闷闷郁郁,翻到“黄铁锥”这一页,顿时精神抖擞起来。不可不记之。
---- 潮兴若汕然,
浪起莫哀烦。
古有任嚣器,
今得战龙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