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anyis(纳兰容瑞·妖精)
整理人: anmeilin(2002-12-19 09:16:02), 站内信件
|
一、都市的色彩
同北京一样,汉城的夏天也是热气蒸人。阳光当头照着,不一会儿,人便衣背汗湿。于是,女人们手执纸质花色小团扇,在大街上一路招摇而过,便成了城市一景。 不过,与北京明显不同的是,汉城的街头没有我们这里“享受”惯了的纷扬的灰尘和污染的气流。眼见之处,除了真正可称是“纤尘不染”的街道以外,就是大片大片碧绿的草坪。蓝蓝的天空如同刚刚水洗过了的一般,洁净清爽;白云悠悠,似天马行空。 蓝天白云下,茵茵绿草之侧,是一群群中型规模的住宅区。
说实在的,论建筑造型,汉城(乃至于我所到的韩国其他城市)的住宅楼的确算不上有特色。清一色预制结构的楼宇,犹如一块块巨大的长方形水泥构件,清一色成“一”字状或扇状,直楞楞地矗在地上。比起北京现在新建的一些小区、商住楼那种风格不一的外型样式,汉城的住宅建筑简直就像是小孩子刚学会搭积木时垒起的房子。然而,就像小孩子搭积木虽不讲造型,却对色彩别有用心,汉城的住宅楼同样非常注重建筑外观的色彩搭配。几乎每一幢住宅楼的外墙上都涂了各式明快清丽的颜色(只是绝没有在中国常见的那种红色),还绘制了各种简洁而富于动感的抽象图案,以弥补高大宽阔的水泥立面的僵硬感和单调,强化城市住宅单体之间的联系和群体的流动感。也许,正是因为有意识强调了色彩在城市建筑上的有效利用,加之空间布局较为合理,有大面积绿地的衬托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所以,整个汉城的地面色彩显得非常干净明快、鲜亮有序,且富于色调的对比性,令人赏心悦目之余不能不心生出几分感叹。
汉城的色彩,不仅呈现在地上,也绘制在它的地下,这就是汉城的地铁车站。置身山地的汉城,地多陡坡,老城区又人多路窄,因之除了小汽车和公共巴士,汉城人出行常常得靠四通八达的地铁。地铁成了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有意思的是,分布在密如蛛网的地铁线上的一个个车站,其设施齐全自不待言,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颜色。无论规模大小,汉城地铁车站的装饰色几乎都以非常淡雅的浅青或浅紫为主调,再配以各种形式的运动纹线,给人以一种整洁清新、安宁和谐的心理稳定感。就连画在地上的各种指示箭头,也绝少大红大绿的视觉刺激,而一律用白、蓝色加以表示。望着这些干干净净的颜色,你不由的就会联想到韩国人出了名的爱干净。大概,这也是一种民族性格的表现,一种以最简单、最直接的视觉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性。
二、 夜晚的味道
在韩国,夜生活是一种有着很强娱乐性和交流性的活动。在韩国的十几天里,我充分体会到那种流溢在清朗月色和五彩灯火交映下的城市夜晚的味道——年轻、热情而快乐的味道。 也许同韩国人紧张的工作节奏有关,白天的城市常常显得分外安静,甚至有些空荡。无论是集中了韩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的首都汉城,还是我所到的其他城市,各类商店通常都到九、十点种才开门,就连小吃店也基本如此。汉城最富盛名的商品市场(类似于北京的秀水街)东大门、南大门,那里的一些商店更要到晚上十点以后才开始做生意。 等到夜幕降临,城市面目顿然一新。霓虹灯闪烁,映照着拥挤的街道、熙攘的人群。摩肩接踵的人儿留连在灯火通亮的商店、饭馆和乐声轻柔的酒吧、咖啡馆,街道的上空四处飘荡着各式音调的叫卖声、韩国烧烤的浓香味和夏日阳光退去后的余温。声、光、色的多彩绚烂组成了城市美丽的夜景。
夏夜的城市热烈而又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 城市的夜晚变得年轻而富有跳动的活力。在汉城的新村、宗路等地方,夜的街道成了年轻人欢乐的世界。音乐声里,灯光辉映下,或三俩朋友,或成群结队,或卿卿男女,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快乐着、兴奋着,在夜的喧闹中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和平与美好。漫步在这年轻的人群中,感受着青春生命的气息,城市生活的紧张就像白天的暑热已经蒸发,消散得无影无踪。 城市的夜晚不仅年轻,而且温馨和富有情调。
在汉城著名的观光点——南山塔,每到夜晚时分,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汉城人开着车,带着孩子和老人,登临塔顶,远眺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望不见尽头的各式私家车一辆接一辆沿山路停满了一边,简直比开车展还要热闹许多。在韩国南部的古都庆州,有一晚,我与几位韩国朋友夜出观光,信步来到一个露天音乐会场。那是一家四星级旅游宾馆的门前,好大好大一片草坪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坐在一张张白色桌椅旁,一边轻啜着各种饮料、啤酒,一边和着音乐节拍热情地为台上歌手的表演鼓掌叫好。天真的孩童有的在草坪上嬉闹游走,有的同大人一起在月色音声中翩翩舞蹈。歌声,笑声,掌声,在星空晓月下欢快地向着远方群山悠然飘去,会合着大自然的静谧安详,映照了人间生活的平和甜美。置身其间,品位这融融人伦之情,一份生命的感动在夏夜的温柔里悄悄升起。
饮食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当地的朋友介绍,由于白天工作紧张,生活在城市里的韩国人早、午餐都很简单,只有晚上那一顿才比较讲究一些。而据我观察,晚餐(包括夜宵)几乎是韩国城市夜生活最中心的部分,离开了“吃”,大概很难对城市夜晚的“味道”有一个完整的体会。至于“吃”的内容,除了品种多得让人吃惊的传统泡菜以外,就是各种各样鲜嫩的烧烤了:烤海鲜、烤肉、烤排骨……当然,少不了还有各种汤料食物,特别是“参鸡汤”——一种用韩国特产高丽参和童子鸡长时间煨成的极有营养的汤菜。有意思的是,韩国人吃烧烤,并不像我们那样蘸了佐料就往嘴里放,而是用生菜叶或芝麻叶再加上各种泡菜裹起来吃,相当的精致,很有点像北京烤鸭的吃法。
在汉城,宗路一地是最为出名的餐饮区,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店铺都为“吃”所占据。餐厅、饭馆一家挨一家密密排列在街边,大的可容纳上百客人,小的则仅置八、九张桌子。汉城最有名的“参鸡汤”店就坐落在此间。一点不夸张地讲,每天最先揭开喧闹夜生活序幕的,肯定是那弥散在城市上空好闻的食香;而夜色中灯光最亮、人声最集中的地方,也一定是那些永远好客不倦的餐馆。
三、自然、文化与人的自觉
韩国地处半岛南部,除了山就是海,地理环境方面很难说有什么优势。用当地人的话说,一条“三八线”,把最美的风景、最富饶的资源和最多的人口都划在了北方。也许,就因为这样一种既定的限制,韩国人对于自然环境、历史遗产显得格外爱惜,并且这份意识还成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渗透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中。
根据会议主办者的安排,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后半段,移驻一处名为“谷云九曲”的风景地举行。它坐落于韩国北部江原道华川郡境内,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青翠滴绿的山间,紧挨着盘山公路,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淙淙溪流。一块块长年被流水冲刷而成的奇形怪状的巨大山石,好似沉睡般静卧在河床中,在蓝天白云下,是那样的雍容宁静,与世无争。据当年发现该处景观的梨花女子大学俞俊英教授介绍,这里曾是17世纪高丽王朝末期著名性理学家金寿增隐居之处,所谓“谷云九曲”,便是他追慕中国宋代大儒朱熹在武夷山设馆授学的思想行迹,仿照武夷九曲而因景命名的。其间如“隆义渊”、“白云潭”、“卧龙潭”等,曲曲之名称,以及“华阴洞精舍”遗构和“河图洛书”、“文王后天八卦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天根石” 等石刻文字遗迹,都与中国文化有直接的关联。该地80年代被发现后,旋即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乡民还自发地组织起来,对现存于九曲中的各种文化遗迹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精心保护,并在保持地理原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度开发,使之成为今天韩国北部著名的旅游休闲地。而韩国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如梨花女子大学、成均馆大学等,更有专门学者对该地做了大量认真深入的考察、研究,编写出了《华阴洞精舍址地表调查》等文献。显然,这种对于自然和历史的关怀,不仅传达了韩国人承续民族文化的热情,也体现了一种将传统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努力。
在韩国古都庆州附近的一个古代陶窑遗址,我曾参观了一家完全由私人主持的“庆州历史博物馆”。该馆坐落在半山腰上,总共也就五、六百平方米面积的馆内,却陈列着大量有关庆州建都历史、历代陶窑建构、古代烧陶工艺和陶器制品等各个方面的模型或复制品,以及各种珍贵的文献和近世研究资料。热情的馆长陪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仔细地回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我感叹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博物馆,却吸引了许多韩国参观者,其中许多年轻的父母还带了他们的孩子,耐心认真地讲解着、引导着。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了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及其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同样的情形,在美术馆,在历史陈列馆,在文化遗迹旁,你都随处可以看见。
就在庆州,我便遇见一位专程领了孩子来参观这里的古窑文化遗址的青年男子。相谈中,这位年轻的父亲告诉我,孩子秋天就要上小学了,为了让他对过去的文化有一种面对面的了解,这次是特地从大邱市赶来这里的。从这位年轻家长的话里,从牵着父亲的手面露好奇的孩子的眼睛里,我清楚地读出了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意愿,一种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责任与敬意。 狭小的国土,对于韩国人来讲,是一种无法挣脱的有限事实;它是局限,同时却也是再生出新文化创造力的最基本的所在。它可以因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极承续,成为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创造的精神承载、信仰的立脚点。正因为这样,对于自然的保护,对于历史的追慕,对于文化的尊重,在韩国人那里,也就有了它最为实在的基础。
也许,我们可以因为中国拥有远比韩国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骄傲,但有时候,我们却又不能不惭愧于现实中我们对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轻忽与疏远。作为一个有着古老文明而又急于进入现代化行程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身对于人与自然、文化历史关系的现实态度。
----
天籁妙,山水雅 醉露为酒玉为花
若人问我归何处 彩云深处是我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