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boonxiao(baboon)
整理人: miumiuz(2002-12-18 20:14:29), 站内信件
|
新族群的出现跟计算机升级的速度成正比,继嬉皮(hippies)、雅皮(yuppies)之后,现代城市最“时髦”的族群是BOBO族。
你身上简约的外套里,穿着一件皱不拉叽的衬衫,脚上则是一双NIKE运动鞋,你向往大自然、倾听身体的声音,推广有机蔬菜、杂粮面包,喜欢追求乐趣,有机会就挑战极限运动。你的生活每个细节都必须是完美无瑕;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坚持选择独特的东西;喜欢多元的选择,因为你认为你有选择的权力。
那么你就是BOBO族了。
新世纪兴起的BOBO族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大卫·布鲁克斯两年前出了一本书:《BOBO族:新社会菁英的崛起》。这本书跻身2000年哈佛商业评论十大好书以及《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之列,被当成新世纪时尚品味指标。依据大卫·布鲁克斯的意思,BOBO族即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的的混合体,“B”,布尔乔亚(bourgeois)的“B”;第二个“B”,波希米亚(Bohemia)的“B”。两者的结合体就是BOBO族。
大卫·布鲁克斯以社会学的角度,娓娓道出他们由彼此在心灵与物质坐标上南辕北辙的两个族群如何在经历一个世纪多的对峙、火拼后取得妥协,并自然融合,甚至进而成为一个新的族群面貌的历程。BOBO族既藐视传统,又捍卫传统和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既反体制,又捍卫体制;既叛逆,又可以加入社会竞争的行列。
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虽各有其字面意义,不过它们长久以来,都被当作人们某些态度的概括———前者意指捍卫制度、积极进取、累积财富的中产阶级,例如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雅痞;后者则崇尚自由,多具丰富的创造力,六十年代在发间插花、认真自得又反文明的嬉皮是其具体展现。BOBO族是新世纪兴起的属于知识经济下的新族群,它就如同我们所熟知嬉痞、雅痞、X时代一样,都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具时代代表性的社会族群。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反抗权威、金钱与社会规范,八十年代的雅皮对追逐金钱相当感兴趣;而信息桑创时代下产生的BoBo族,却是综合两者的新中产阶级,他们不时兴系领带,讨厌炫耀。他们可能穿着昂贵的喀什米尔羊毛衣,却搭配上一条牛仔裤;中午啃麦当劳,晚上却出入昂贵的餐馆,任何时候都充分追逐快乐。
BoBo这股风现在已经从美国、德国到日本、香港一路吹到大陆来。
BOBO族的处世态度
延续中间路线的态度,BOBO族在面对不同价值冲突时,也会想办法做到两全其美,让天秤的两端彼此妥协。BOBO总是巧妙地结合自己物质追求和反物质的态度。
一个社会中,若是选“最好让我少奋斗20年”的人较多,则社会将会很无趣;而如果选“最重要是感觉,钱并不重要”的人最多,社会则太过浪漫。通常BOBO族都会有储蓄的观念,但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为筑梦而存钱。
BOBO族是比较自我的一群。他们相信,生命不是为继起的生命,而是为了自己。上一代的人辛勤工作了一辈子,赚来的钱或存在银行生利息,或预置子女教育基金、或准备养老金,或购买不动产。然而这一代的BOBO族,多半难以认同此种如工蚁辛劳一生的价值观。倘若身边有一笔钱,他们多半会选择出国旅游、买好车、名牌服饰,或是科技新产品,诸如功能强大的手机、PDA、手提电脑等等。
在工作上,BOBO族不易受到权、名、利的诱惑,反而重视工作是否能带来学习与挑战,是否与自己的志趣相和。薪资高、福利好只是加分因素,倘若工作环境不合己意,没有未来发展性,随即另谋高就。
所以,虽然BOBO族对政治议题日益冷漠,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周遭的社会现象颇为关心。
根据布鲁克斯观察,每3辆BOBO族的汽车保险杆上,就有一辆贴着“拯救XX”的贴纸。在对政府失业救济看法的议题上,“我不反对加税,但与其直接给钱,还不如将钱用在就业辅导措施上”,就是BOBO族体内的布尔乔亚因子的典型体现。
BOBO族的生活态度
BOBO族就像嬉痞与雅痞的综合体,他们是一群兼顾物质与精神,追求实际与浪漫的族群。他们不掩饰对华屋,美服,佳肴珍馐等舒适生活的喜爱,美食餐厅、名牌衣饰都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对冒险挑战,健康食品,禅修静坐,深层文化的兴趣却也丝毫不亚于对精致奢华生活的眷恋。
BOBO族结合了反叛的上世纪60年代嬉皮文化,和努力进取的上世纪80年代雅皮族群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BOBO族都拥有高学历高收入,是现代新经济社会的精英分子。但是在消费休闲及心灵生活的追求上,BOBO族却非常向往嬉皮士的自由和超脱。
时尚媒体更是将“BOBO族精神”浓缩在一个范围———消费享乐,借此来大弹“消费转型”的论调。时尚媒体标榜的是,BOBO族在个人的消费享乐方面,非常重视物质的“质感”。这个“质感”通常是用金钱换取的,300元意大利牛仔裤同30元平价牛仔裤比较,眼光锐利者用用眼睛就能看出质感不同。
在经济能力可负担的范围内,BOBO族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虽然“能力范围内”是大前提,但是稍微盲目的潮流追随者会把重点放在挥霍的潇洒。有不少人以为下班后泡酒吧、咖啡店,玩潜水冲浪晒太阳,就能自封“雅皮一族”。相信也有人借“BOBO族”的名,名牌外套搭平价牛仔裤,便当自己是“BOBO族男女”。
认识BOBO族,非得要搞清楚这一族群,生活态度背后的价值观、社会心理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