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qee_89(柚子.唱游)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31:21), 站内信件
|
华夏经纬网6月13日讯:黄海岱用老皱的双手擎起戏偶,一人端坐于偌大的舞台上。随着丝竹锣鼓声骤起,他快速舞动手指,生、旦、净、末、丑等各色剧中人轮番出场,活灵活现于掌上。老艺人熟稔地操纵着戏偶,苍劲的嗓音不停变换着唱词和口白,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就这样展开……
在纪录片《掌中舞春秋——台湾布袋戏》的展演会上,一百零二岁高龄的台湾布袋戏大师黄海岱尽现布袋戏“十指弄成百万兵,一口道出千古事”的光彩。从十五岁出道算起,黄海岱作为布袋戏演师的生涯已近九十年。此次出山,黄海岱却是为这部正在岛内热映的纪录片当配角。
纪录片从清朝中叶布袋戏由福建沿海来台叙起,讲述了台湾布袋戏近二百年来的风貌流变。
布袋戏是中国偶戏里较晚形成的一个剧种。在闽南的泉州、漳州地区以及台湾地区,民间都传说布袋戏的祖师爷是泉州的一位落第秀才。十九世纪,布袋戏班随大陆移民来到台湾,并落地生根。二百年间,布袋戏在台湾蔚为大观。
但导演虞勘平的着眼点却不止于布袋戏本身,而是以时间为序,力图以“小舞台”反映“大历史”。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唐山过台湾”的历史情境中。
本片顾问、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说,先民从大陆移民到台湾,要渡过凶险的黑水沟,到达后又得披荆斩棘,孤寂的心灵渴望慰藉。于是,和来自家乡的众多神像一样,布袋戏也给异乡游子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和精神的依靠。
隆隆的炮声,低回的音乐,暗示了台湾布袋戏在日据时代的坎坷命运。在日本人推行“皇民化运动”的过程中,布袋戏先是被禁演,后又被迫穿上和服,奏起西洋音乐,开口讲日语,变成了“皇民化布袋戏”。1946年台湾回到祖国,布袋戏艺人欢欣鼓舞,百家争鸣。然而,在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布袋戏在台湾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
纪录片制作历时三年,期间多位布袋戏大师先后去世,这使导演虞勘平深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布袋戏一直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在我们手中失传,真是罪过。”
片中讲到,百多年前,大陆的布袋戏班在台湾海峡间舟楫往来,有如文化的脐带,可惜在日据之后被打断。但在这次的展演会上,台湾“小西园掌中剧团”执行长许国良高兴地指出,这条文化脐带正在恢复——“小西园”已在漳州找到了台湾失传的“南管”音乐,剧团将与漳州师傅合作,排演一出反映“掌中弄巧”百年风情的布袋大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