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宝岛风情>>宝岛风情>>民间艺术>>台湾布袋戏概说 三

主题:台湾布袋戏概说 三
发信人: sacobo(素还真)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31:21), 站内信件
从以上的文献、文物资料中可以发现,早在中国唐宋时代,就已经出现布袋木偶戏了,可能是当时的布袋木偶戏表演形式较为简单,未能发展形成为重要的表演艺术。而福建泉州布袋木偶戏虽发展得较晚,表演艺术却较为成熟,因而成为中国布袋木偶戏的代表,但是因此就将布袋戏发明之功全归泉州梁炳麟一人,未免是地方本位主义作祟。

一个新型表演艺术的出现,可能是一时一人之初创,但能在短期间内蔚为一地之文化艺术特色,除非有许多相关艺术条件之配合,否则难以形成。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包括唱、念、身段、动作,以及戏曲音乐、剧目、服装、道具……等等。

闽南布袋戏之所以形成,必须是其表演形式已经酝酿了相当时候,累积种种相关艺术条件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后,而共同配合的结果, 绝非凭空发明于一人一时,有以发展成功并形成风气。与闽南布袋戏在表演形式上和年代、地理上较为接近的,是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所记的: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注5)。
 
《扬州画舫录》所记之「肩担戏」,表演形式上较符布袋木偶戏,且浙江、福建在表演艺术上一向有较密切的关系,南戏即为一例;李斗是清干隆年间人,在年代上与闽南布袋戏发明之说也较接近。目前所知,最早提到「布袋戏」三个字的历史文献,是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 
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注6) 

「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这个「近」字,不能体会出时间长短,但至少可以相信,闽南布袋戏成为一项较成熟且为民众所喜爱,并广为流传的表演艺术,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时候应无疑问。布袋木偶戏发明的灵感或许是有感于泉州提线傀儡戏操纵上的不便,但其基本表演形式,则是自唐宋以来即已形成,却是在明末清初的泉州地区吸收其它表演艺术上的特色(傀儡戏和梨园戏的剧目、戏曲音乐、木偶造型、身段、动作、唱念……),终于形成另一项优秀的木偶戏表演艺术。

目前福建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布袋戏班当推晋江县的李家班(现代表人物李伯芬),李家班布袋戏的第一代班名为「金永成」,创建于清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年),由此可知在清嘉庆初年,已经有职业布袋戏戏班的演出了。

又从晋江县志记载,应该可确定至迟在清干隆年间(一七三六~一七六六年),泉州地区的布袋戏已经非常普遍。在中国其它地方,亦有类似闽南布袋戏表演形式的木偶戏,称呼也都有所不同,例如河北和北京一带的苟立子戏或耍傀儡子,浙江平阳称帐缦戏、四川称被单戏、安微凤阳称肩担子。



----
在滚滚红尘 辗转反复 为寻你在梦中清丽的容颜 天上人间我已寻觅多回
即使梦里残影都恋恋不忘  芸芸众生 唯妳  伫立在尘嚣中  
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之姿 才女之气  集于自在之身 
天女之心 怜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