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lxlxy(冰霜·无明)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29:12), 站内信件
|
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乾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
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
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
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
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
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 。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於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 占卜今年的吉凶。
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於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 的大汉扛著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 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
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 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 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著名的元宵活动。
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 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於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
相对於「乞龟」,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赛新丁 ( )」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 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 放在庙前的广场。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 」。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 皮, 面包上萝 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 线,蒸熟即可。
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著灯笼,带著一盘猪笼 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 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支,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
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著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著「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 ㄨㄟ ㄧ,ㄡˇ ㄨㄟ 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著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
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 取奖品。
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
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 朝 饮 木 兰 之 坠 露 兮 夕 餐 秋 菊 之 落 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