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z(群众)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21:51), 站内信件
|
汉人垦拓的俗语
干隆卅三年(公元1768),汉人林汉生入垦兰阳平原,为噶玛兰人所杀。至嘉庆元年(公元1796),漳州吴沙率领漳、泉、闽三籍移民,进入乌石港建立汉人在兰阳平原的第一个据点头围(头城),正式揭开汉族拓垦宜兰的序幕。汉人拓垦宜兰之后,以头城为起点,逐渐向南拓展,至道光年间兰阳平原大致开发,仅存近山地区尚未拓垦,于是同治年间由陈辉煌冒险入垦三星地区,至此兰阳平原已完全被汉人开发占据。汉人拓垦的过程充满艰辛与危险,由宜兰俗语中也反映当时汉族拓垦的艰苦历程。
*三留二死五回头
汉人进入兰阳平原垦殖初期,由于交通不便、环境险恶,台风水灾频频,移民必须与大自然抗争和原住民争斗,开发过程艰难困苦,因此汉人「开兰」之初,十个移民平均只有三个留在宜兰,二个牺牲生命,五个则回到原居地。至今宜兰人仍保有拓荒者那种性格慓悍且刻苦耐劳的特性。
*爬过三貂岭 没想厝的某子
三貂岭为昔日入兰必经之地,当时山高险阻,交通不便,因此一旦越过三貂岭进入兰阳平原,就无法照顾家中妻儿。
*踢一下到叭哩沙去-尽尾去了
或说「跑一下到叭哩沙去」。叭哩沙即现在的三星乡,原名叭哩沙喃,日据时代改称叭哩沙。三星乡开发较晚,当时对宜兰人而言,叭哩沙就是很遥远的地方,因此就以「踢一下到叭哩沙去」来形容踢到很远的地方去。
*走到茅埔城-尽尾步了
茅埔城今属冬山乡得安村一带,这是汉人最靠近泰雅族部落的村落,也是汉族开垦兰阳平原的顶点,「走到茅埔城」表示已经走到尽头了。
*查某子甘愿斩给猪母吃 也不愿嫁茅埔城
茅埔城因土地贫脊耕作不易,当地居民普遍贫穷困苦,因此民众宁愿将女儿剁给母猪吃也不愿意让她嫁到茅埔城去终身受苦。但也由于生活艰苦,茅埔城子弟大都勤奋刻苦,因此当地在企业界、教育界人才倍出。(资料来源/吴松合先生)
*起厝换吃饭
茅埔城地区因生活贫困,民众大多居住茅草屋,每当村民需要建造房舍或修补茅草屋,邻居朋友都会主动前来协助,但日后屋主也必需帮助别人修建房屋以示回报,这种互相义务帮忙的行为称为「换工」,意即交换劳力而没有报酬,换工时主人祇供应三餐,外加两顿点心,因此帮人盖房子只是换得吃饭而已,故言「起厝换吃饭」。
*要嫁芭乐林 爱佮锄头和扁担
笆乐林(头城白雅里)地多山丘,以种植果树为主,因此女儿要出嫁到笆乐林,就必需附带锄头和扁担作为嫁妆,准备将来随夫婿垦植果园。
*武荖坑大石鼓 阿兼城隋查某婿
武荖坑溪谷盛产大石块,阿兼城(今属冬山乡东兴村)则出美女,这是指两个地区的特产。
「三留二死五回头」「爬过三貂岭,没想厝内某子」反映汉人入垦兰阳的艰苦与危险;「跑到叭哩沙」与「走到茅埔城」则显示当时垦拓的最顶点之处,又因茅埔城土地贫脊,所以会产生宁可将女儿剁给猪母吃,也「不嫁茅埔城」的俗语,深切地刻划出茅埔城民众生活穷困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