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宝岛风情>>宝岛风情>>宝岛景观>>竹南開拓歷程

主题:竹南開拓歷程
发信人: tianmo(邪神)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20:01), 站内信件
竹南的開發甚早,何時有人的居住已不可考,除了在山佳里隆恩圳北岸和新港溪南岸間的台地發現陶壼、陶環、石釜、石刀等史前的遺蹟外,最早記錄竹南地區的文獻是荷蘭時期(1624~1661)東印度公司的日記記載。本地原住民為「道卡斯族(taokas)」的「馬卡留武社(makalubu)」。而中文明確記載本地地名則可追溯至明朝永曆六年(1652)太僕少卿沈光文的「台灣輿圖考」中列有本鎮地名「中港仔」。  
 

除了可以追溯鄭成功派左先鋒屯墾新港仔和竹塹,雖未明確記載中港,但本鎮與新港仔近在咫尺,且有營盤邊及馬草山地名,而營盤乃鄭氏屯兵之地,故可想見一部份鄭氏左先鋒曾駐在本地外。漢人開拓竹南地區,有明確文獻記載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駐鹽館前之彰化協標分駐汛防諭土著,由北路營招佃漳人張徽揚開墾海口、公館仔(公館里)、鹽館前(開元里)一帶開始。雍正元年(1723)設淡水廳中港庄時,竹南地區各地村落己形成相常規模,雍正年間,有泉州人葉尚賢在海口毛(港瓏里)經商,中港庄監生莊文榜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曾有呈文稟官云:「緣榜等佃耕中港番田,係雍正年間墾闢之業」等字句。迨至乾隆四年(1739),泉州人林耳順率閩粵移民三十餘人,與中港社番訂約開墾三角店(新南里)、田寮(頭份鎮)一帶。

 

乾隆初年有陳興魁開墾大埔一帶。乾隆五年(1740)陳濂輝建崁頂庄(新南里),駐本地戍兵泉州入林世愷、蔡三成於服役期滿後,招致佃人二、三十人建頂廟仔庄(正南里)。在此前後年間,亦由洪大吳等數人開墾。至乾隆初葉有翁、張、林三姓人氏,與山胞商讓三角店拓墾,招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同安等移民二、三十人開墾三角店;林立開墾香山厝(大厝里)。乾隆十三年(1748),漳人林廷獻率十餘人開墾港仟墘庄(港墘里)。乾隆中葉,漳浦人許山河率十餘戶,三十餘人開墾中港一帶,或謂乾隆二十一年(1756)曾在口公館(公義里)與土著交易,漸次移至中港一帶。其餘海口、海口尾(均海口里),大厝、山仔坪(大厝里)由泉漳人開墾;後厝仔、山寮(龍鳳里),店仔、山佳(山佳里),口公館(公義里)分別由泉州人開墾。乾隆二十年(1755)前後,本地已經形成三、四百戶之聚落(新竹廳誌記載)。

 

乾隆末年,閩人洪盛、林主、吳郭鰍、朱英永等合墾口公館庄(公義里)一帶土地。在同時期,蘇紫艷開墾尖筆山西崎頂之一部分(八、九鄰,山頂)。迨至嘉慶、道光年間,由林、王、陳、施、吳等各姓漸次開拓鹽水港、中港兩溪間海岸一帶土地。至道光中葉,貿易鼎盛之勢達於空前頂點,中港因而成為台灣北部重鎮之一。惟這帶地形因風浪而屢次發生變化;尤其在咸豐年間,突然出現一脈大砂丘,致家屋、田園大半被埋沒。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港社頭目衛什班,招佃開墾田心仔(大厝里),同年中港社原住民移住番社庄(中港里)以後,本地方人口逐漸增加,終於形成中港舊街(中港里一帶)。

 

竹南早期發展,是以中港仔社為基礎,自漢人移入後,與本地原住民訂立契約成為租佃關係,同四周平原拓墾,久之,翁、張、林三姓人氏聚落之處,成為初具規模的竹南市街。其後,由於中港溪口淤積日盛,縱貫鐵路鋪設完成後,商業重心漸向北移至今之竹南市區。該區原稱中港堡三角店莊,因位在竹塹(新竹)之南,與竹北對稱,遂於民國九年由三角店街改稱竹南。

 

竹南地居交通要衝,對外聯絡四通八達,鐵路的南下,海線分歧站、台一線、台十三、台六十一(濱海公路)、未來更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加上工業原料、瓦斯資源豐富、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計劃,近年發展成苗栗縣首屈一指的工業重鎮。鎮內櫛比的工廠,如龍的車輛,繁榮的市容,使這座拓殖已有三百年的古鎮,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