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bzhanghaiboxjl(『网易忠臣』)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14:21), 站内信件
|
清代的台湾教育
《祖国的宝岛台湾》
清朝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的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民间私塾也在台湾流行起来。到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他见台湾东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就指示地方官举办“番学”,还说“不可惜费”。他说的番学,就是为少数民族子弟办的学校。继任的福建巡抚丁日昌,承袭了前任的办学方针,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他指出:“番社附近市镇,均宜广设义学”,“各番社头目,尤应劝送子弟入学。”还说:“将来番童如有明理者,准其应试上进。”他和后来的长官还采取奖励高山族儿童入学的办法,如送给入学的高山族儿童衣裤鞋帽和纸笔.成绩好的还带到台湾府观光,以开阔眼界。那时入学的高山族儿童很多,甚至还包括女童。有的地方,如台北府的义学,鼓励学生住校,由官方供给衣、食、住和文具;成绩优秀的,每月奖给30钱左右;塾师教学效果好,也能得到奖励。从教学内容上看,台湾和大陆相同,都以讲授三字经、千字文和儒家经典为主。所不同的是,台湾的社学增加了“夏历”一门课,普及历法知识,以利于农业生产。台北的“番学堂”是当时较好的学校,设备也较完整。它采用了分科教学,还制定了课程表。从课程表上看,不但有基础课,即正科;还有提高课,即余科。此外,还安排每三天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台北街市去参观,以增长实际知识,有点像今天的活动课。
台湾建省以后,第一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西学堂”是层次较高、设备较完备的学校。它的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学校还聘请了外籍教师。这就使台湾的教育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学。
---- 如果你不是很忙碌,
如果你不是很了解,
那么,
就请你来我们的宝岛(台湾)坐坐,
吾将到履相迎 香茶待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