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bzhanghaiboxjl(『网易忠臣』)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14:21), 站内信件
|
康熙三年三月,在清廷军事进攻、政治招抚和经济封锁的打击下,郑经被迫退守台湾。当年六月,施琅和李率泰等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乘胜进攻澎湖,直捣台湾。朝廷下旨同意施琅等人攻取台湾的意见,授施琅为靖海将军,统领水师,前往征剿。
施琅接到朝廷进军台湾的命令后,即着手实施攻台行动。他将作战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攻占澎湖,在澎湖设立清军大营,观察台湾形势;第二阶段,根据风向、地形及敌情相机而动,出奇制胜,夺取台湾本岛。
从康熙三年到康熙四年,施琅统帅清军船队三次进攻澎湖,都遭失利。三次失利,从表面上看都是由于天时、风向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但从其内部原因来看,却是清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攻台行动的必然结果。当时康熙皇帝年纪尚幼,由鳌拜等重臣佐理朝政。雄心勃勃的鳌拜使用阴谋手段排除异己,培植党羽,逐渐形成了独揽朝政的局面,使清廷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不断激化,削弱了清政府的政治力量。同时,当时盘踞西南和东南地区的“三藩”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成为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统一的严重障碍,使清政府无法全力以赴实施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
清军三次攻台行动均告失败,其消极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清廷中许多人谈海色变,对武力统一台湾丧失了信心。同时,自郑氏集团退守台湾,东南沿海地区大规模战事已经结束,饱受多年战乱之苦的百姓渴望恢复宁静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清廷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难以负担福建、广东等地大量驻军的粮饷供应。这些因素导致清政府的对台策略发生变化,从以武力统一为主变为停止武力行动,完全寄希望于通过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但和谈并未取得任何进展,郑军乘“三藩之乱”多次进犯大陆沿海地区。
康熙皇帝从与台湾郑氏集团多次和谈失败的教训和郑经武力进犯大陆的威胁中认识到,以纯粹的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要实现统一,必须诉诸武力。康熙十八年(1679)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尚在进行当中,康熙皇帝即已下定了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
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病死于台湾,郑氏集团因权力之争,内部矛盾激化,康熙帝认为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已到,便做出了武力统一台湾的战略决策。从当时的情况看,清政府武力统一台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康熙帝高瞻远瞩,把握时机,顺应时势,做出进军台湾的历史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康熙帝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授予施琅“专征”权,由其一人全权指挥清军的攻台行动。
施琅上任伊始,即着手对福建水师进行整顿和加强,选拔得力将领,对水师官兵进行海上作战训练,修造可以经受海上风浪且具有一定攻击力的战船,监制海战及登陆所需器械等等。他不断派出间谍深入敌后,利用郑军中的旧关系,进行策反和情报工作。他还派遣小分队乘快船到在澎湖附近海域,对郑军进行佯攻和火力侦察,以弄清其兵力部署和防御设施等情况。
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施琅制定出攻台作战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台湾海峡的气候特点,选择正确的渡海时机和进攻路线。施琅根据风向和已知的敌方防御情况,决定清军船队从铜山起航,乘6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屿(今在湖望安乡)一带。这样就可获得船队的锚泊地和进攻出发地,并占据上风、上游的有力位置,向澎湖发起攻击;攻下澎湖,扼敌咽喉,然后兵锋直指台湾,可顺利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
1683年6月上旬,施琅将由福建水师和部分陆师官兵组成的水陆两栖部队集结于铜山港,进行临战前的最后准备。他用米堆成“沙盘模型”,向将士们明确而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作战意图和方案,又下令在各战船的船帆上以大字书写本船主将的姓名,这样既便于指挥,又可根据其进退以定赏罚。施琅犒赏全军将士,进行誓师仪式。
清军攻台部队共有官兵2万余人,战船230余艘,船坚炮利,士气昂扬。6月14日清晨,施琅一声令下,清军舰队浩浩荡荡驶出铜山港,风帆鼓起,龙旗飞扬,向着东北方向的澎湖进发。
6月15日,清军舰队抵达澎湖西南的猫屿(在今七美乡)、八罩屿(在今望安乡)一带海面,与小股郑军巡海哨船相遇,郑军未作抵抗即向澎湖主岛方向逃逸。清军按计划顺利夺取了八罩屿作为锚泊地,并派官员乘小船到郑军未设防的将军澳、南大屿安抚岛民。
16日晨,施琅率清军向郑军防御阵地发起进攻。郑军守卫澎湖的统领刘国轩指挥郑军水师在澎湖港湾内排列横队,依托岸炮火力抵抗清军。清军船队由于行动不一致,将士争功,前后拥挤冲撞,队形发生混乱,部分战船被突然上涨的潮水冲近郑军炮台,陷入郑船和岸上火力的包围之中。施琅见前军危急,急忙驱船冲入敌阵,奋力救出被围的战船,激战中眼部负伤,只得率军退出战斗。刘国轩看到清军退却,也不追赶,下令鸣金收兵。郑军坚持“谨守门户,以逸劳’,幻想着台风一到,清军将不战自溃。
17日,施琅将船队撤回八罩屿进行休整。施琅久经战阵,初战失利后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方面严申军令,赏功罚罪,以激励官兵的斗志;一方面组织清将及时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步作战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和部署。总兵吴英根据清军战船数量占优势的情况,提出以五条船围攻敌一条船,以“五梅花”阵破敌的计策,这样既可免除战船互相冲撞之患,又可发挥数量上的优势,各个击破敌船。此议为施琅所采纳。
18日,施琅派船先攻取了澎湖港湾外的虎井、桶盘二屿,扫清外围。
19日,施琅亲自乘小船到澎湖内、外堑等处侦察敌情及地理形势,并派老弱残兵分两路作攻内、外堑,以为示弱骄敌之计。
22日晨,经过充分休整和准备的清军向澎湖郑军发起总攻。施琅将清军船队分成四部分,其编成、任务是:施琅率56只大鸟船居中,编成主攻船队,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随征都督陈蟒等率50只赶缯船、双帆(舟居)船居右,编成东线攻击船队,从澎湖湾东侧突入基隆屿、四角山,为奇兵,配合主攻船队突击娘妈宫;总兵董义等率50只赶缯船、双帆(舟居)船居左,编成西线攻击船队,从湾口西侧进入牛心湾,为疑兵,牵制西面的郑军;其余80只战船为预备队,随主攻船队跟进。主攻船队56只战船,分为8股,每股7只,各作三叠,成梯次队形前进,施琅居中指挥。战斗一开始,双方均发炮对射,一时战矢纷飞,烟尘蔽日,咫尺莫辨。接敌后,清军按照施琅“遇贼船一只,即会数只合攻”的命令,变换使用“五梅花’阵,集中兵力击敌。战斗进行中,南风大发,波涛汹涌,清军处于上风头,清船借风势扬帆疾进,奋勇杀敌。正酣战间,清军东、西线船赶到,与主攻船队一起合击郑军。刘国轩见其军败局已定,匆忙率残部31只战船从澎湖北面的吼门逃往台湾。施琅见海上作战取胜,遂令清军分抚诸岛,招降守岛郑军。防守娘妈宫、内外堑、风柜尾、四角山、将军澳、西屿头等处的郑军孤立无援,纷纷向清军投降,澎湖列岛全部被清军占领。
澎湖海战是清、郑双方带有决战性质的一次作战。经此一战,郑军精锐丧失殆尽,军心动摇,士无斗志;清军占有澎湖,土气旺盛,为统一台湾本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有空没空都欢迎大家来祖国的宝岛--台湾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