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bzhanghaiboxjl(『网易忠臣』)
整理人: 9905979(2002-12-13 22:14:21), 站内信件
|
澎湖海战结束后,清军对台湾郑氏集团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做好进军台湾的准备;一面发动政治攻势,推动台湾问题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
为在澎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施琅严禁杀戮,张榜安民,宣布免除三年的租税徭役,使澎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对台湾的居民也不能不有所触动。他实行优待战俘的政策,为战俘疗伤治病,并允许投诚及被俘郑军官兵返回台湾与亲人团聚。这些人回到台湾后,将其所见所闻辗转相告,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琅向台湾军民发布了《安抚谕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他又派原刘国轩的副将赴台做刘国轩的工作,促其劝说郑克(土+爽)等人向清政府投诚。
施琅与郑氏集团有杀父之仇,全家有数十口人丧于郑氏之手,但他能摈弃家仇,以国事为重,表现出他不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将,而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施琅对台湾郑氏集团的招抚策略,康熙深表赞许,并立即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严正指出: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人民饱受其苦,这种局面应尽早结束。郑克(土+爽)等人若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伪官军民等悉行登岸”,不但以往罪过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清廷的优待。
康熙二十二年(1683)6月,郑克(土+爽)派人与清军谈判,表示愿意投诚,但又提出自居台湾的要求。施琅严词拒绝。并提出:必须将台湾的人口、土地全部移交清政府管理;郑氏集团人员遵旨剃发,迁入内地,听从清政府安置。7月5日,郑克(土+爽)等人表示完全接受清政府的条件,向清政府上表投诚,和谈取得成功,为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铺平了道路。
8月13日,在郑氏官员的引导下,施琅率军从台湾的鹿耳门(今台南市安平淮北)入港登陆。施琅沿途察看形势,感叹进入台湾的通道“港道还回,地势狭窄,波涛湍急,可谓至险至固”,庆幸能兵不血刃地平定台湾岛。18日,施琅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宣读了康熙皇帝的赦诏,郑克(土+爽)等人遥向北京方向叩头谢恩。然后,施琅带领清军顺利接管了台湾。
清政府统一台湾共在台湾建府设防,其战略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是确保台湾和大陆沿海地区安全的重大措施,同时也对整个中国的国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空没空都欢迎大家来祖国的宝岛--台湾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