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破碎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5:43), 站内信件
|
向往并非一定要毁灭
----读叶梅的小说《五月飞蛾》
很久没有读小说了,特别是中篇小说,因为不受打扰地读完一部小说是我的读书习惯,但这一段时间我并没有象样的时间,今天《新华文摘》十一期到了,这是我订阅了十年的一本杂志,我喜欢这里精选过的小说,而我接触的许多优秀的小说以这本杂志为媒介的。这一期中,我用了空余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叶梅写的中篇小说《五月飞蛾》(原刊在《山花》2002第8期),掩卷思考,虽然不是我熟悉的生活题材,但是还是得出值得一读的结论。
五月飞蛾在东北可能无法表达作者小说主题的把握,所以理解的小说背景一定是在中原地带,因为那里的五月才会有飞蛾追寻光亮。小说写的是一个农村十八岁的女孩,在父亲村委会主任被一个同村的有钱人取代之后,到城里寻求自已幸福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很平常的,许多方面都会费力不讨好,因为从情节上不会有什么惊开动地,只能从小处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寻找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小说找到的推动力是一个喜欢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正是他父亲的继任者,而这个继任者并不同意这门子亲事,同样,女孩子的父母也不同意这门亲事,而这个男人也有了一个喜欢他的女孩子,故事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
在三姨妈家做保姆的日子充分表现了女孩子眼中的城乡差别,而城里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农村人的心态从姨妈对女孩的防和训中完全可以体验得到的,而不论是亲属关系还是陌生的人,这条界限永无也不会消失的,这就是城乡不可能消失的心理原因。但是,女孩并不是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可以说是具有一定教育素质,而又有向往和追求的女孩,这完全可以从她记日记和家庭背景中找到这种判断。说实话,城乡的差别并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只是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所致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就应该是城里人,而另一个人生下来就应该是乡下人,那就是错的,不管怎么,只要有知识,农村人不会比城里人低能的。
从姨妈家出走是女孩子性格的又一典型写照,这是她新的追求和不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看法的又一次抗争,而这个抗争或许是因为她心中有着对他的盼望的左右,同时也是给他希望的支柱。女孩子的知识和有心,让她在新的起点上有了新的收获,但是只要是社会,就不会有一帆风顺,小店的店员的竞争,更让女孩子对自已未来的前途把握存有新的担忧,虽然她作了最大的努力,而她的另一位同乡兼情敌的到来,让她再一次不得不出走。她是有心计的女孩子,而她在新的小店中,很快找到了自已的位置。小说并没有完美的结局,比如说女孩子找到了男友,或者自已开了一个小店做老板,这都是女孩子进城所向往的,但是作者已经完全暗示了,这也可能也不可能,因为家里的穷是注定的,原因是父亲只会种粮食而不会开拓挣钱的道道。同样,也暗示着女孩子有着自身的条件,完全可以象社会上一些追求时尚的女孩子那样去得到自已想要的东西。作者没有去写这些结果,而用了与女孩子男友曾经做过工的地方的同事找到据他讲在海南打工的妹妹为结局,因为毕竟那种种猜测并非是现实,这也同样暗示女孩子是不会选择其他的道路,只会靠自身的知识和向往的支撑来完成自已的心愿。
对于叶梅这个作者,我并不熟悉,毕竟作为一个对文学曾经有过较多热情的我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了,读小说更是偶尔为之的事。不过,作者的语言把握和人物刻划都没有明显的刻意的东西,没有什么心理方面的过多笔墨,但是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充分感受到小说主人公心理的转变和性格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可以理解女孩子在陌生的世界中无法达到也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她向往的境地,这就是五月飞蛾的比喻的主题。小说最后的一个段落充分表达了小说的主题:“但毕竟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石板坡的二妹就在这座城市里,守望着随时可能到来的希望。”这就是人的希望的实现可遇而不可求,当飞蛾向光亮飞冲的时候,可能等待它的就是毁灭,多少个事例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小说主人公不同于其他的人,她的希望并不是渺茫的,她的能力也在城里得到了体现,她在充满自信后并不比两个店主和城里的姑娘差,因此,她的向往可能只差了几步,只差了时机和等待,而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希望,这也是作者立意的选择准确之处,可见作者并非是以另类的传达来表述自已对社会的思考,毕竟这个社会阳光多于阴暗,向往并非一定意味着毁灭。
20021210
---- 评是非得失,论成败兴衰。
【评论空间】
特约评论员——破碎如空(yerk)
编号:007
--------------
你作工来我种田,
信马由缰听自然,
丰衣足食得其所,
君子荡荡无尤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