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杂谈红楼梦第五回

主题:杂谈红楼梦第五回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winterbow(2002-12-13 21:23:42), 站内信件
    似乎有人说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打开红楼梦迷宫的钥匙。这样说显然是有道理的,十二支《红楼梦》词曲显式地点出了红楼儿女的悲欢宿命。然而前些时候李杜韩兄曾指出,这种预先为小说人物设定命运的手法体现了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小说的缺陷,这表明红没能“复调”地述事。理论上说,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但就红楼梦整体而言,我既不认为这一回当作一把“钥匙”有多大的价值,也不觉得有什么缺陷。

    前一个观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红楼梦的价值并不在于她是一座“谜宫”,所以“钥匙”也就没太多的意义,再说小说到了最后所有的谜底自然也都揭晓,“钥匙”就更是多余的了,遗憾的是红楼梦最终未能由曹雪芹亲手写完,于是无形中这把“钥匙”的作用被夸大了。第二个观点的理由则比较混沌,我自认不能够清晰地,成体系地论述。不过这正好,因为我的理由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特色,而我以为“混沌”则是其最大的特征(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老实说最早读红的时候我跳过这一回的大多数文字,因为我那时实在没耐性去品味这些文绉绉的玩意。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只能用“叹服”来表达阅读时的心情。这一回的诗词曲赋特别多,然而描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绝没有堆砌卖弄的痕迹。而且这些诗文水准之高,并不亚于一些词曲大家手笔。尤其是那篇描写境警幻仙姑的赋,如花团锦簇般。而那十二支《红楼梦》词曲,作者竟索性别出心裁的自创宫商,曹公才思直如天马行空,达到纵横任往而收放自如的境界。我觉得这一回的价值还远不仅仅是文辞之美,从境警幻仙姑说的一些话我们不难理解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一些重要思想侧面,同时它揭开了真正红楼梦的序幕,隐隐约约地勾勒出故事的整个脉络,也同时奠定整部红楼梦的基调,这正如一出绝妙好戏开演在即,但帷幕尚未拉开,一场伟大交响乐刚要开始,就在指挥大师指挥棒扬起的那瞬间的情形——尽管这些并不符合复调的准则。

    各种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法也许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最终效果却可能是一样的,在二十世纪创现代艺术先河的包豪斯,其造型抽象的作品有时确实能让人在感受和谐美的同时浮想连翩,但是达·芬奇笔下具象的蒙娜丽纱的微笑不也同样让人遐思无穷?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上,更直接的表现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画家在画完一幅中国画的时候,总会在上面题上几个字,或标题,或诗词,或该创作缘起等等,不一而足,再依干支纪年法写上日期,盖上印章,这样作品才算完整,而少了这些落款的画通常被认为是习作或未完成之作。而这些题在画上的字是多余的吗?绝对不是!一件完整的国画就是绘画、书法和印刻的熔合体,尽管更多是点缀意义,但少了题款和印章却少了很多国画特有的韵味。中国的古典小说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也会如国画一样带有一些自己的形式,这些形式是不是好的,合理的我以为很难套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评判,而只能通过特定文化背景和整体阅读来感知。红楼梦第五回也许不是最重的,最有价值的,但作为一个总纲却是不可或缺的,其形式——梦的亦真亦幻、神话、诗词曲赋——与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浑然一体,无缝结合。

    临了我想起一则在艺术界流传的轶事,听说米开朗基罗完成他的不朽杰作《大卫》的时候,当时的市长也闻讯赶来,看了之后认为大卫的鼻子太高了,建议米开朗基罗修改一下。雕像是完美的,然而又不能不给市长面子,无奈之下米开朗基罗偷偷抓起一把石屑,带上工具爬上梯子,一边假作修改状,一边让手里的石屑随凿子的动作洒落,于是《大卫》分毫未损,市长也满意而归。如果从鼻子是否漂亮的某些标准来看《大卫》的鼻子可能是真的太高了,问题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叫大卫而不是鼻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