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CD-发烧>>唱片介绍>>钢琴家巴托克——介绍一张CD

主题:钢琴家巴托克——介绍一张CD
发信人: jialin1976(蝉雏)
整理人: sisi8597(2002-12-08 02:58:11), 站内信件
   进入二十世纪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分工已经越来越清晰,像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那样身兼作曲家和演奏家、二者都很有成就的音乐家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知道的只有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和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其实还有两位身兼钢琴家和作曲家双重身份的大师是不应被忘记的,他们就是多纳伊和巴托克。在此只说巴托克。 
   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年中巴托克就是以演奏李斯特、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家,1907年他出任布达佩斯皇家音乐研究院的钢琴教授,并培养了不少匈牙利钢琴家。后来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作曲上,没有进一步发展他的演奏事业。有意思的是,当他晚年流亡美国时,美国公众对他的音乐作品并不熟悉,为了生活,他又干起的老本行,靠演奏钢琴糊口。巴托克留下的演奏唱片不少,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都是他演奏自己的作品。并不是说这些唱片没有价值,正相反,这些唱片是研究巴托克作品最权威的资料,但作为其钢琴演奏成就的印证,这些唱片就显得不是很有力了。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可以说怎么弹怎么有理,而拉赫马尼诺夫之所以被认为是顶级的钢琴大师,并不是因为他演奏的自己的作品,而是因为他弹的肖邦、李斯特等等,理查.施特劳斯指挥的贝多芬、多纳伊演奏的莫扎特也是如此。而像普洛克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不论他们演奏自己的第二协奏曲如何出色,我们都无法以此全面判定他们在钢琴演奏方面的成就。 
    因此,这张1940年由西盖蒂、巴托克合作的奏鸣曲音乐会的现场录音(Hungaroton Classic.HUD 12330)就显得更加珍贵了——这几乎是我们聆听巴托克演绎其它作曲家作品的唯一机会(纸卷钢琴录音有他演奏的斯卡拉蒂,但我个人认为纸卷钢琴录音的价值不是很大)。这张CD中最杰出的演奏是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在听到这张CD之前,我最喜欢的“克鲁采”是米尔斯坦/巴格诺里的Orfeo版和库仑肯普夫/肯普夫的DG版。而在听了这版以后,虽然我并不认为它比那两版更杰出,但却是最得我心的一版。西盖蒂后来曾和阿劳有全套的贝多芬奏鸣曲现场录音的唱片,其中的“克鲁采”在诸多版本中可以说是非常“个性”的一版,但由于晚年的西盖蒂技术衰退,音色和分句都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也有人说那是故意为之)。但是和巴托克的这一版,西盖蒂的表现可以说是大大的反常:熟悉西盖蒂的朋友都知道,西盖蒂一向是以深邃、骨感的演奏风格著称的,他的音乐里“肉”少“筋”多,讲求“风骨”。而在这版“克鲁采”中,我们听到的却是一个“多情”的西盖蒂:音色虽还没有到克莱斯勒那般妩媚的程度,但比起平时的他已经很丰腴了;每个乐句的收尾都很细巧,不像平时那般“哏”;音乐中的冲动情绪时常爆发,那个一向矜持理性的西盖蒂此时好像酒至半酣,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起来了。相比之下,巴托克显得相当克制,但协作的非常到位,在一些独奏的段落中,没有刻意制造任何“意思”,而是任音乐自然的流淌,象是双人杂技中下面托举的那个人,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其实更见功力。他们二人的合作在形式上称不上完美,在个别段落上有些许错位,但在音乐表达方面,确实是“异手同声”,“音音像应”了。 
    可以想见,以这样的情绪去诠释音乐会的下一首作品:德彪西奏鸣曲会是什么的样子。这的确是一首需要演奏者“冷静”一点的作品,这样才能理性的去“玩”色彩的变化。而西盖蒂和巴托克好像在“克鲁采”的热情中不能自拔了,演绎的很是痛快,但德彪西音乐中的韵味就少很多了。 
    音乐会另外两首作品是巴托克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第二奏鸣曲和第一狂像曲,正如上文所说,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是没法评价的,无话可说。 
    从这张CD中我们可以窥见巴托克精湛的钢琴技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尽管平心而论, 西盖蒂在这场音乐会中表现的更加抢眼,但不显山露水的巴托克已经用他质朴自然的琴音证明了自己完全可以屹立于在二十世纪钢琴大师之列。 
                                                            2002-12-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