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c77(
)
整理人: pccw007(2002-12-06 20:04:45), 站内信件
|
基隆市拥有远洋及近海渔船2000余艘,渔产量居全省第二位。市内有100多家鱼类初级加工厂,还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制冰厂、冷冻厂、渔船修造厂、网具厂等,是基隆市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基隆市还有一所以研究远洋渔业为主的台湾省水产试验所是全省水产研究中心之一。
基隆港的不断扩建和发展,促进了基隆市的市政建设和工业发展,不仅成为以台北市为中心的台湾省北部经济区最重要的货物吞吐口岸,而且逐步成为该区内的工业重镇。1960年,基隆市在七堵区纵贯铁路西侧的六堵开辟了一个工业区,占地面积60公顷,为一综合性工业区,并被确定为“示范工业区”,至1963年全面建成。1973年,该市又在安乐区开辟了大武仑综合工业区,占地面积30公顷。全市目前有各类工厂企业千余家,除鱼类初加工和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外,发展最快的是食品工业,其数量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0。其中建宝食品厂生产的虾干,除部分内销外,大量销往美国。专制鱼丸、鱼浆、鱼板的联华食品厂的产品,曾获全省食品评比金牌奖和优质食品奖。
基隆市的电力工业发展也较早,1953年,在八斗子原日本人修建电厂的基础上兴建台湾省北部电厂,这座火力发电厂初装发电机2部,容量为4万千瓦,1987年新增100万千瓦的机组投入使用,成为台湾省北部较大的电厂。 1969年9月,在协和庄又修建一座新电厂――协和发电厂,装置4部50万千瓦机组,1983年8月建成,使基隆市不但满足工业和居民用电,而且还供应台北市、县部分用电。
位于和平岛上的基隆造船厂是台湾省较大的造船厂,在高雄造船厂建成后,改为以修船为主。在六堵和大武仑工业区内还有机械、发动机、化肥等工业。
基隆从开港成功而逐渐成为台湾北部的物产集散中心,商业一向比较发达。全市有经营进出口货物的贸易公司3000余家,大小商店4000余家。基隆港周围是贸易公司、贸易行和商店最集中的地区,从早到晚,车船云集,使人大有一种局促拥挤之感。最能代表基隆商业活动的是“庙口小吃区”,位于仁三路奠济宫前。小吃区的形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一带的房屋为使下雨天不影响营业,都建成带有骑楼式的闽粤建筑形式,所以不论晴天、阴天这里都照常营业。在绵延三四百米长的街道两旁,聚集了二三百家小吃店、小吃摊,营业时间从早到晚,一直到深夜。这里有最能代表台湾海鲜和风味的小吃不下三四百种,号称全台之冠。从价格便宜的螺、象鱼,到价格适中的九九、龙虾、花枝、海鳗,至价格昂贵的海瓜子、红鲟、加纳、九孔,都应有尽有。各种海鲜多置于透明的冷冻柜内,食客可随意任选自点,或蒸,或煮,或炸、煎、烤,悉听尊便。这里还有米粉、面线、天妇罗、豆签羹等各具特色的著名小吃,从早到晚,人潮不断,成为基隆市一个特殊的人文景观和重要标志。
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
基隆市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全省也是比较发达的地方。在北部海滨,有一所环境优美的海洋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日本占领时期的海洋专科学校,1953年改名为海洋学院。目前,该校日发间部有12个学系,夜间部有6个学系,设有17个研究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是台湾最完善、规模最大,也是惟一的一所海洋学科综合院校。
基隆市还有崇右企业专科学校、德育护理专科学校和海事专科学校等。另有海事、水产、商工、商业职业学校6所,及公立和私立中、小学60余所。
基隆市有市立图书馆、文化中心、综合体育场各1座,影剧院、音乐厅等10余家。较大的医院有10家,其中的矿工医院是台湾省惟一为矿工服务的较大医院,拥有病床500余张。
众多的历史遗迹
基隆市是台湾北部的海上门户,基隆港形势险要,历来为军事要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所以名胜古迹较多。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在大沙湾、二沙湾、三沙湾一带的基隆山、虎头山、狮球岭、云龙山等处修筑了十几座炮台。其中,二沙湾的炮台题有一块匾额,上书“海门天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翌年7月,英国军舰“钮布达”号侵入基隆海域,炮轰三沙湾,当年守将邱镇功命各炮台立即还击,打中英国军舰,在其仓皇外逃时,触礁沉没。同年9月,英舰再度来犯,均被驻守“海门天险’的中国军队击退。
1884年,中法战争时,法国舰队曾两度进犯基隆,中国军队凭险据守,炮战激烈,双方伤亡惨重,相持8个月。战后我方将阵亡将士忠骸葬于大沙湾山麓,称为“清国人墓”,现称“民族英雄墓”。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将台湾与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在日军从基隆登陆时,愤而自保,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终因后援不继而战败。
基隆市至今在二沙湾、三沙湾、大武仑山、狮球岭、云龙山等处保留着当年台湾军民奋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古炮台。其中,二沙湾炮台于1979年依原样按古法整修后,列为全省一级古迹之一,上有炮墩16处,将基隆港守护的严严密密,仍是气象万千。
基隆市庙宇很多,有火车站前的奠济宫、月眉山的灵泉寺、和平岛的天后宫、红淡山的宝明寺,安乐区的大觉寺,狮球岭的平安宫等古庙宇。其中,奠济宫俗称圣王庙,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是福建漳州的移民为怀念祖籍而兴建的,因庙口前形成小吃区,而香火鼎盛,整日有川流不息的善男信女到此膜拜。
基隆市海滨及和平岛等岛屿的海岸经海水终年冲刷,造成许多海饰奇景。到这里远望海天一色,近赏峥嵘怪石,倾听惊涛骇浪,目睹基隆港内巨轮穿梭,别有情趣。
和平岛是基隆七个属岛之一,又称社寮岛,因台湾造船厂的船坞设在这里,而成为一个工业特区。岛北临海处布满奇岩怪石,状似蘑菇、豆腐、蜂窝、人头、怪兽的岩石遍布,令人为之目眩。尤以一片广达1万平方米的“千叠敷”最为壮观,这是一片平坦而有横直线交错的海蚀台,这些块状方直的岩石,远看起来就像日本人睡觉的千张榻榻米平铺一般,因此日本人称之为“千叠敷”。这些平台在涨潮时,会没入海中,退潮时水落石出。这里已辟作公园,是基隆市民主要休憩去处之一。
基隆市还有中正公园、八斗子渔村、月眉山、仙洞岩、情人湖、暖东峡谷等风景区和风景点。仙洞岩位于市区西北端约2公里,东临大海,背依峭岩崖壁,形势险要。相传此洞原为仙人所居,修得正果后登天而去,故名“仙洞”。洞内深达80余米,有主洞和小洞三个,主洞宽敞,内有清时名人题字多处,洞壁上墨迹龙飞凤舞,还有石雕神像栩栩如生,错落有致。仙洞冬暖夏凉,在此听涛望海,最具情趣,“仙洞听潮”列为基隆八景之一。
基隆市距台北市较近,交通方便,尤其是80年代中期北部滨海公路旅游风景线开辟以后,成为游人必到之处。但因游客多作一日游,在基隆市留宿的不多,所以市内宾馆饭店不多,仅20余家,其中远东大饭店规模较大,是接待国际旅客的高档饭店。
拉大了的差距
基隆市多山的地理形势和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同是港口城市的高雄市比较,70年代以后的发展明显落后,差距越来越大。近10年来,基隆市为适应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在平地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许多工厂和居民住宅及一些公共设施不得不向山坡地扩展。然而由于全市对山坡地建筑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和管理,在设计、给排水、道路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不但使城市景观更加杂乱无章,交通拥挤,给水困难,更严重的是造成许多山坡地水土大量流失,使基隆港的淤积情况日趋严重,以至大吨位的船舶无法进港停靠,不得不转往高雄港或台中港。
----
? 傳紙條給我
F 給我寫信
F 網易社區新手上路
F F 幫你盡快熟悉社區
F 关闭][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