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文化】>>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实用主义

主题: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实用主义
发信人: yingying211(星星MM)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23:21), 站内信件


    中国文化因子中最出色的便是它强大的包容性和富有战斗的创新性。而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实用主义的精神也正是这两点出色特征的动力。强大的包容性,正因为以隐含的实用主义精神为指导,所以中国文化才会对外来文化有着很宽容的“拿来主义”思想。事实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排外的国家。犹太民族——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居然在中国得到完全的同化,直至消失。你不能不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而中国人从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外来的宗教或者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只要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有利于巩固统治的,管它是那里的,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不过中国人又是最具有创新性的,所有外来事物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无一例外的会“入乡随俗”,被灌以“中国特色”四个大字。
    春秋以前,代表中国文化的应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而到了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了冲突,最后达到融合。东汉至唐,古印度的佛学文化和西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也发生了冲突和融合,在这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完美。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是一个反面的例子。由于历史背景所迫,那时的中国文人为了改变自己、民族、国家的命运,把法国启蒙思想等西方一系列他们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统统一齐“拿”了过来,充分利用。这样的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震荡。然而这却对中国文学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文学其实止于“五四”前夕。因为新文化运动将中国文学已经引向另一条道路上了,那时的中国文学已背离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转由西方那一套理论来做引导了。正如现在的中国文学,不过是在纸张上写下的符合现代人说话规律的文字,而尽失中国文学原汁原味。中国文革十年更是基本将中国传统的东西扼杀得比较彻底了。
    因此现代的中国人缺乏人文精神是一个不争的事情。不止是现代,在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一直就缺乏着“人文主义”这四个大字。“重义轻利”是古代圣贤讲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孔子说“舍生取义”,孟子说“何必言利”,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但实际上,中国人却是最功利、最物质主义的。更正确地说,正是因为中国人是最功利、最物质主义的,所以我们的先哲先贤们才不厌其烦地、几千年一贯制地大讲“重义轻利”。先哲先贤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得后哲后贤们产生了误会,误认为“重义轻利”就是中国国民道德的实际状况。
    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统治者和儒家卫道士们以“仁义道德”扼杀个人的灵性乃至肉体,用空疏的理学排斥各种实学,这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戊戌以来康、梁等人疾呼废八股、停科举、倡实学,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举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激烈抨击儒学空疏无用,以礼杀人。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他们却只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表层弊病,而放过、甚至助长了它的深层次劣根性:实用主义。
    中国现在有个比较流行的概念叫“吃文化”,孟子说:“民以食为天。”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吃”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几乎个个对“吃”都有一番论述,描写吃的文学作品也多如牛毛。因此不论是婚丧还是嫁娶,都要请客人来大吃一通,自己家人在一起要赶个节日,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棕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大年三十吃饺子。这种文化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人潜在的实用主义精神在作祟,因为要填饱肚子嘛,所以很自然地怎样吃,怎样吃好就成为某些人的研究话题,研究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文化了。那些酒足饱之后的食客们,何尝想到了孔子的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谁又曾想到孔子赞美其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吃法”──“一箪食,一瓢饮”?在中国吃喝风大兴之时,也有人提出了批评,可是,那些食客们说:“在西方国家很多生意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可是这些食客如果真被请到不太了解中国吃文化的外商的餐桌上时,一定会大呼上当,会骂这些洋人太吝啬、做生意太没诚意。这些可爱的食客们把中国的吃法(当然是大吃大喝)和西方的吃时(工作之中)结合起来,对洋人讲这是中国的传统使然,对国人讲则是为了照顾洋人的习惯,从这里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的实用主义。
    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很具有特点的现象:中国文化以人的自然化作为伦理的参考系,这就形成了“家”的借喻、隐喻、明喻,甚至讽喻的意义派生。像国家、社会大家庭、日常用语中对非血缘关系的血缘称谓(如姐妹、弟兄 、哥们、爷们……等等)皆属于此。曾经我跟一个老美聊天,他告诉我他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把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称做叔叔、婶婶、爷爷、奶奶。我费了很的力气才向他解释明白,中国人是一个看重血缘的国家,因此他们要讲非血缘的称呼也纳入血缘中来。现在仔细反思这个问题,从实用主义这一点来考虑,这样的称呼对于重面子、讲礼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限制。也就是当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旦有了这种类血缘关系,很多事情会变的有所顾及。这对称呼者来讲是一种利己行为。
    与此相关一个问题便是:“孝”。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以至于许多帝王混淆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界限,提倡以孝治国。这也是和中国的传统农牧经济是相适应的。中国人传统经济方式:一家一户,自给自足。这就注定中国人把子女视为自己的一切,一辈子含辛茹苦积累的财富全交给了子女,当然,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抱负也都寄托到了子女身上,自然对子女的事业也就干涉地要多一些,也就要求子女“三年不改父志”。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依然存在,仔细分析,中国现在最普遍的家庭模式:“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样的模式成本是最低的,因为上一辈在一个行当打滚了较长时间了,在中国这个强调关系的社会里,当子女处在一张已经织好的关系网中,会比重新去织一张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要小的多。
    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精神应该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应该因为中国文化有“实用”二字就去诋毁或者掩饰。实用应该是一种生存之道,要想一样东西有前途,最基本的还是应该建立在生存基础上吧。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