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ng1015(色猪)
整理人: yong1015(2002-11-29 10:24:15), 站内信件
|
来 源:
作 者:李祥瑞
在我的几百本dvd影碟藏品中,只有两部片子既买了d9又买了d5,那就是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影片《勇敢的心》和《爱国者》。无数次的重温,每每热泪盈眶。
也许只有孩子,才会为心爱之物哭泣,人在告别童年步入成年之后泪腺似乎干涸了,很难有什么理由能让我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记忆中最壮烈的哭泣是11岁时在寻找丢失了的小猫的路上,泪涕交流之势应该可以用滂沱二字来形容,从那以后,我逐渐地拒绝用眼泪来表示自己的受伤,当然成人过程中经受的伤害可能加倍深重,但是我学会了忍住泪水、咬紧牙关、麻木不仁甚至面带微笑。坚强了、虚伪了、长大了、适应现实了。如果不是在漆黑的影院里和灿烂光影相遇、如果不是有那些混在录像厅的日子不断产生激情、如果不是dvd这鬼东西让我继续作着追逐电影的梦,我真的会变成无悲无喜无欲无情的行尸走肉。因为现实比最乏味的电影还要乏味,日常生活不过是饮食起居、工作休闲,目之所见、心之所感极为有限,怎比得电影能带你进入时空之旅?电影就是我儿时的小猫朋友,每当我发出呼唤,它就会跑过来给我快乐。只有电影,才让我记起自己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对着电视机傻笑和沉默,虽然几个小时之后,走在街上的我已经和别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但至少还有一点能聊以自慰:多些努力就可以为自己下一次的沉浸影像世界变回感情动物创造机会--这个努力过程用D迷间通行的“公家话”来说叫做“淘碟”。
在收藏影像的路上我走了太久,《真实的谎言》、《终结者1、2》那样的片子,从翻版录像带时期开始到vcd、dvd影碟时代,重重筛选,经手的版本已经不下十数个。令人恼火的是,人类生产电影的过程是永无止歇的,原来以为拿到《真实的谎言》、《终结者1、2》就可以五六年不看动作片了,实际上刚刚到手一部理想电影,另一部让你热情如火的电影已经问世,收藏名录上日益增多的空白,使你的欲望值不断地上涨、上涨!不过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为之耗费精力、财力是值得的,得到《勇敢的心》、《爱国者》那样完美的史诗性电影,死亦无憾。(也许您已经看出来我所钟爱的对象均属“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的“大片”,是的,我非常喜欢通俗而脍炙人口的电影,因为通俗而脍炙人口的电影正是我给予重望的中国电影所稀缺的。我早就意识到,能救市的并非主旋律作品、并非《寻枪》、《像鸡毛一样飞》那样的所谓另类艺术片,一部《少林足球》就够了--这部电影在日本在韩国在法国屡创票房佳绩,却被最应该接受他的国内市场拒之门外,可叹啊可叹!)
扯得远了,还是说梅尔吉布森和他的电影吧。
第一次认识梅尔吉布森是十多年前在好莱坞热辣商业片《致命武器》(又译《轰天炮》1987-1998)系列中,英俊的面孔、野性的眼神,在枪战、追车、爆破等警匪片习惯背景下狂放不羁地独舞。他总是带着一脸坏笑出场,精力旺盛、玩世不恭,绝对典型的美国大男孩!很难想象,好莱坞会容许这样一个有自杀倾向(经常陷入对已故女友的思恋而产生弃世之念)和自虐倾向(他用将肩膀撞脱臼的办法松脱束缚--如果用以逃生未尝不可,可是仅仅为和同事打个赌,这样做就很疯狂了!)偶尔歇斯底里的人在电影里担当正义代表和动作英雄。好莱坞这样做自然有她的理由。和《致命武器》中的梅尔吉布森比起来,史泰隆(《眼镜蛇》、《金钱与探戈》)、阿诺德施瓦辛格(《红场特警》)显得冷峻有余活泼不足、布鲁斯威利(《终极警探》)则是无甚个性的。梅尔吉布森式警察的魅力就在于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掩藏着无限伤感和忧郁。在电影里,如果有一个女人的眼睛会说话那将是很可爱的一件事,可是,一旦有一个男人也有这么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不一定是只显得可爱而已了,观众会在那一道道富于攻击力的雄性目光中发现愤怒(艾尔帕西诺《疤面煞星》)、发现孤独(罗伯特德尼罗《午夜狂奔》)、发现痛苦(吴镇宇《爆裂刑警》)。梅尔吉布森眼里的伤感和忧郁即使在他举起枪疯狂倾泻子弹的时候都没有消失过(就象《喋血双雄》中的诗人杀手周润发一样)。梅尔吉布森一度被女观众评为“好莱坞最性感的男人”,也许与此不无关系。
但是真正使我认识梅尔吉布森的却是《勇敢的心》(1995)和《爱国者》(2000)。
让不守纪律的“坏男孩”扮演自由战士理所应当,梅尔吉布森天性中的伤感和忧郁更适于表达坚强男人的脆弱情感,他自然成了扮演英雄威廉·华莱士和爱国者本杰明·马汀的不二之选。《勇敢的心》及《爱国者》的震撼力,来自战争背景下的“爱”与“死亡”主题,而梅尔吉布森正是这一主题的诠释者,复仇之心、丧子之痛被他演绎的惊天地泣鬼神,国恨家仇加身,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梅尔吉布森塑造了为自由而战的勇士形象!
《勇敢的心》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化装五项大奖,对一部电影如此全盘肯定,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证明该片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们看到梅尔吉布森由“电影明星”向“电影天才”的转变:他不仅是这部电影的第一男主角,还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不要以为让男主角当导演是好莱坞的炒作伎俩,播放影片dvd制作花絮,你会看到精力过人的梅尔吉布森如何在现场指挥千军万马。
《爱国者》是《勇敢的心》的北美版,此时梅尔吉布森已非当年的少壮派,男人的沧桑感清晰显露,饰演剧中有7个孩子的英雄父亲倒是再合适不过的。片中有很多壮观、惨烈的战斗场面虽然看了dvd花絮才了解到电脑特技功不可没,但作为以独立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爱国者》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单看113,330,342美元的北美票房收入(跻身年度19部票房过亿大片之列),你就知道美国人对这部影片有着怎样的热情了。
也许正因为梅尔吉布森在《勇敢的心》、《爱国者》中有上佳表现,《我们曾是战士》的美军指挥官哈若德·摩尔这一角色才找上门来。
初闻梅尔吉布森主演《我们曾是战士》的消息,心下颇为震动,成功扮演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自由战士之后梅尔吉布森再披战袍参加现代战争,当年负责《勇敢的心》编剧工作的兰道尔·华莱士(《珍珠港》编剧)担任编剧、导演和制片三职,难道这是梅氏“战争三部曲”的终结篇么?如果是,我一定要将其列入珍藏。
终于等到这部电影的dvd满街都是了。
《我们曾是战士》改编自回忆录《我们曾是战士,我们曾年轻》:越战期间,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和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这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影片很像同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黑鹰计划》,纪实体的风格,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还着重描写了美国家庭遭受的创伤,发人深省。
能在《我们曾是战士》面前保持平静是难的,片子里荡气回肠的东西虽然不如《勇敢的心》、《爱国者》多,但其战争场景已足够产生强烈震撼,作者对枪弹钻击人体的画面是如此热衷,超写实主义的描述之下,每个鲜血淋淋的瞬间进入记忆便很难被抹去。忽然感到自己不应该对吴宇森浪漫枪戏持赏玩态度,那本是“杀人”情节啊!暴力居然让人产生阅读快感变成地地道道的美学,我们人类是不是大有问题呢?《我们曾是战士》的第一个让观众惊声尖叫的镜头是一枚子弹打死一名法国士兵,这个镜头之所以比《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风语者》中横扫千军的画面惊人,就在于它没有什么美学因素,一个士兵中枪,鲜血飞迸、生命终结,如此而已,观众却在一瞬间感知到战争的丑恶。
冷酷的哲学家认为“战争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形式”,他们让你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很多电影让战争看起来象是刺激神经的极限运动或较富可视性的全景画,且由此培养了一大批乐于欣赏灾难的观众(我也是其中一员)。抽象论述和虚拟具象让消费时代的我们看不清战争的本来面目,觉得战争既是合理的又是事不关己的!所以巴不得在现实中远离战争的我们却非常愿意和银幕上的战争亲密接触。我们是多么自私而冷酷啊!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战争的丑恶就在于它使人杀人。理由再堂皇,战争也要以人们的互相残杀为主要活动内容。有战争,就会有人受伤有人死亡,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介入战争--无论在过去和将来都会是这样。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梅尔吉布森主演《我们曾是战士》前为世界电影画廊贡献的两个卓越人物:威廉·华莱士和本杰明·马汀,我们会发觉这两个人在大开杀戒之前是反对战争的。
公元13世纪,苏格兰青年威廉·华莱士(1272-1304)结束漂泊生活重返故乡,他的理想是在家乡娶妻生子做一辈子农夫。当未来岳丈来邀请华莱士共同参加反抗英军的秘密会议时,华莱士对此全无兴趣,父辈提醒他是战士之子,有责任和义务加入抗英斗争,华莱士说:“我回家是为了种田、成家,能够平安生活”。未来岳丈很不喜欢这个“想远离麻烦的人”,表示华莱士未能证明自己爱茱朗之前决不同意两个人的婚事,华莱士疑道:“我不是刚刚证明了?”。当时苏格兰人饱受英格兰人的欺凌压迫,英王爱德华为使贵族效忠皇室进一步巩固统治,竟颁布法令让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仇恨的火种在苏格兰人民心中燃烧,人们期待“救世主”的出现。所谓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当爱人茱朗惨遭英军杀害,有一颗“勇敢的心”的威廉·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奋起反抗英军,书写了一代英杰的壮烈!
公元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本杰明·马汀和自己的7个子女安守田园、生活平静,当他坐到自己亲手制成的安乐椅上时,幸福写在他的脸上。岂料幸福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那把突然崩溃的椅子预示着一家人平民安乐生活的结束。在查理士城的国民大会上,本杰明·马汀表明自己的立场:“美国是否该独立自主?我认为可以也应该,但若问我是否跟英国宣战,我的答复是否定的,我们应极力避免战争。”他发出警告:“战火会在我们的身边燃烧,我们的孩子们将亲身体会战争的可怕,他们的童真将和我们一起死去!”本杰明·马汀决定自己不参战,也不投票“把别人送上战场”。岂料老天未从人愿,本杰明·马汀一家人最终被卷入战火,这位顽强的“爱国者”在战乱中出生入死保家卫国!
威廉·华莱士和本杰明·马汀原本向往宁静和平的生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逼迫他们去战斗去杀人!勇士的诞生过程本身就充满矛盾和痛苦,这是人类的美好情感和抗争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英雄故事之所以动人心魄就在于每个观众能从英雄身上发现自己的梦想和激情!起初威廉·华莱士和本杰明·马汀都是为了争取个人、家庭的自由奋起反抗,正义之心使他们甘愿为争取民众的自由而奋斗,那些壮观的战斗场面令人心潮澎湃,这些勇敢的人们分明在改写历史!假若没有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爱国者》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敢肯定,但我敢说梅尔吉布森是这两部电影的灵魂。早在《致命武器》时代,他的蓝眼睛里流露出的忧郁和伤感就让我们惶惑不安,当那段因思念爱人而屡屡产生举枪自杀冲动的镜头出现,我们深感震惊,我们知道,是爱情造就了这个在城市战争中疲于奔命的狂情战警。《勇敢的心》、《爱国者》告诉观众,杀人魔王梅尔吉布森至少还是一个好情人、好父亲--仅此两点,就足以让观众心神俱醉、为之痴迷。
《勇敢的心》是ge ming英雄的成长史诗,《爱国者》由一位勇敢的家长代表自强不息美国精神,两部片子很好地处理了战争与人的关系,反观《我们曾是战士》则更像中国电影《大决战》,属于“全景式战争片”,和个人成长和家庭相关不多,说到战争给战士及其家庭带来的伤害均“泛泛而谈”,笼统言之的结果是《我们曾是战士》成为《大决战》那样的“群戏”,徒有规模、气势,人物性情却是苍白的。
和《爱国者》中的本杰明·马汀一样,《我们曾是战士》中的美军指挥官哈若德·摩尔也是几个孩子的父亲,影片对这一点加意强调,并重墨描写哈若德·摩尔夫妻二人的感情,有意让观众把眼前这位战争中的人和过去的“爱国者”本杰明·马汀以及有着“勇敢的心”的威廉·华莱士联系起来。其实这样做根本没有什么说服力。当然我们知道梅尔吉布森个人为这部电影所做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这位好莱坞中年帅男为了适合影片情节需要,竟然不用好莱坞特技师擅长的增肥化妆术,以自然吃喝法增肥,3个月时间体重由160磅增至190磅,终于在银幕上真实再现了美军指挥官的脑满肠肥形象(记得《致命武器2》中那段光影斑驳惊心动魄的床戏吗?当年此超级猛男躯干之美可是令人屏息啊!)。这是值得敬佩的壮举。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梅尔吉布森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战士造型工作,但受剧情制约,此战士已非彼战士了。
指挥官哈若德·摩尔为何而战呢?越战是“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用以解决“矛盾”的必要手段,军队是为政治集团利益服务的,作为一名将官,他必须服从决策者下达的指令。越南之行本质上是执行杀人任务,绝不是威廉·华莱士、本杰明·马汀那样的为争取自由而战。他没有机会独立思考,既不会像华莱士那样发表自由宣言,也不会像本杰明·马汀那样对“为何战斗”有清醒认识,他非但不是自由战士,简直就是一个“不自由的战士”!更谈不上是“英雄人物”了。这场战争对他来说全无意义,因为这不是使他得到自由和解放的战争。在这个杀手集团长官身上很难找到令人热血沸腾的东西,角色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可能性便也微乎其微。
当然,影片对战士及其家属的伤痛作了深入描述,但是观众看问题是客观的,难道敌对的一面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么,即使一个最普通的越南士兵,也要把爱人的照片夹在日记本里。
上升到“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斗争的高度,敌我之间原本无是无非无正无邪。单从越南战士一方来看,他们坚定信仰、舍身报国,这些有爱国精神的战士无疑更值得同情更值得尊敬!
其实,好莱坞在影片中一直把自己的对立面作“淡化”的“背景式”的处理--不过比起某些刻意丑化敌方的国产军事片来说好莱坞式淡化手段还算得上客观表现,好莱坞必须尽最大所能尊重事实,不然谁会相信他们编造的故事啊?--不过为数不多的客观表现已经足够我们有所发现:《黑鹰计划》记录了美军在另一时空的军事打击行动,在敌方阵线诚然有暴徒,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很多索马里平民不十分畏惧枪弹,迎着炮火示威,第二架黑鹰坠落后尤其明显,我们看到美国士兵尚在负隅顽抗,冲上来的暴徒一一中弹身亡,但是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些手无寸铁只有愤怒的人群却在渐渐凝聚,对亲人对国家的爱使他们有了勇气和力量,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长城。难道他们不是战士不是英雄吗?!
《巴黎竞赛画报》记者就影片《爱国者》事宜采访梅尔吉布森时曾问过:“人们在‘爱国主义’的名义下互相残杀,您认为这与道德准则有没有冲突?”梅尔吉布森说:“没有冲突,但我认为这并非以‘爱国主义’的名义战斗,而是出于自卫。我们需要对‘爱国主义’这个词做个剖析,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幸福受到了威胁,这个人本能的反应就是保护自己的幸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爱国主义’的原始动力。其实我认为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寥寥数语,道破威廉·华莱士和本杰明·马汀之所以成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的天机所在。
《我们曾是战士》中的美军和“爱国主义”不太沾边,这一点剧中人也不得不承认:“起初他们参战是因为国家命令他们去,但最后他们不是为国家或者国旗而战,他们为自己的战友而战”(在自己的主流电影中如此表白需要勇气,美国军人和影片《冲出亚玛逊》里中国军人的思想境界大不一样,两者的感人程度也大不一样)。
我相信他们这么说是真的。《黑鹰计划》中的特种兵胡特说:“我每次回家,他们都问我,你为什么从军,难道你是打仗打上瘾吗?我一句话也不说,为什么,他们不会懂。他们不懂我们干吗打仗。我们是为了同袍兄弟拼命,就这么简单。”
如果国家把你训练成“杀人机器”并让你去执行杀人任务,你没有机会选择,没有时间考虑这样做是否和自己的理想、信仰相冲突,那么恐怕唯有做到保护战友这一条才能证明你这个“杀人机器”人性暂存。但是在你保护战友的时候,还有更多的人已经牺牲了,因为你保护战友的最佳方式是尽力消灭敌人。资料和影片同时显示,“黑鹰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军第75空中游骑兵团总共动用了160余人、12辆车辆和19架各类飞机,行动中美军阵亡人数仅为19名,而索马里军阵亡人数则超过1000多人!
美国人就是这样善于制造“奇迹”,《爱国者》中,为营救长子本杰明·马汀带着小儿子们(两个年仅12、13岁的男孩)在树林里伏击英军,他们只有五条长枪、一枝短枪、一柄战斧,伏击前本杰明·马汀根据地形预设了多处攻击点,看他把长枪摆放到各个进攻位置的镜头,忽然想起《英雄本色》里周润发往走廊花盆中藏枪的情景,只是本杰明·马汀要比小马哥狠多了,他和自己的儿子们射杀了20名全副武装的英军。据说因为这段血腥暴力镜头《爱国者》险些遭到放映限制,我倒以为,有时老外太糊涂,如果说《爱国者》这段血腥暴力镜头该删,那么《黑鹰计划》的整部电影都不应该存在。
虽然《我们曾是战士》没有令人敬仰的英雄、虽然《我们曾是战士》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但是其对战争环境和战争伤害的逼真再现,已经展示了战争的可怕和丑恶,由此反战母题凸显,片尾纪念碑上的人名,更让我们深思: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曾是战士》结局时出现在镜头里的梅尔吉布森已经老了,英雄迟暮,回首往昔,多少激情飞扬的岁月,只能在记忆中闪回……
----
世人皆聪明,为何我不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