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g_rose000(忧·游)
整理人: yingying211(2002-12-14 14:42:01), 站内信件
|
上次写过了,后来看了看又修改了一点点。
前段时间在看的书。感觉很好。。。。。。。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不可抗拒力之下人要面临和作出的自由选择;强力意志下,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抉择。当吕茜亲眼看着弟弟被亨利掐死的时候,那心痛是一种无奈和顽强的力,体会上的差别造成了她和若望的距离和分裂,不可避免。亲情、爱情,伦理,道德,责任、信仰,种种的纠合矛盾,凸现出人性的漂移和冲撞,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密切关联,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存在主义的思想也是萨特的文学作品的显著特色。(可以和加缪的作品对比来看。)
屠格涅夫《初恋》,《春潮》,《阿夏》。他的小说,美的如同散文诗一般,美的景色,美的情怀。细腻而深刻的感情,让人想起过去的一幕幕往事,仿佛听见,天使飞落人间的声音。书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很精彩,尤其是里面的女主人公,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和纯真气质,让人不禁想起春季田野上的花朵,美而灿烂。《初恋》里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齐娜依达。听起来很美。一直想知道在俄语里是怎么拼写和发音的,后来特意请教了一个懂俄语的朋友,才知道了齐娜依达在俄文里是写做“чинаида”的。
《神话人格——荣格》,曾经看过一些弗罗依德的书,所以对精神分析有一点兴趣。想看看弗的这个高徒是怎样发展和背叛了弗的精神分析学说,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但,真正的真理又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学说当初刚产生和兴起之时,由弗罗依德提出的“俄底蒲斯情结”及“厄勒克特拉情结”,在此基础上的“泛性论”,都给当时的医学界,思想界,哲学界以强烈和深刻的震撼,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前意识”和“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的论述,也在当时掀起了波澜。弗氏的弟子容格,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他的“集体无意识”,他的学说是在老师的学说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反叛,而两人之间的由师徒到反目,也是有着种种原因的,学术上的不统一意见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大师,也不能容忍弟子对其学说的反叛和质疑。或者,这也是人使本性使然吧。
----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
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
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