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f386930(天枫)
整理人: michaelxxxx(2002-11-22 10:40:40), 站内信件
|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的西岸,主要由冲积平原构成,市内以五桂山为主脉的丘陵地带,原是远古时期伶仃洋上的小岛。由于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渔猎方便,这里很早就是先民们的生息之地。据近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大批出土文物表明,最少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土著“百粤”人,就已经懂得制造石器、彩陶和铜器等生产工具,应用于渔捞和农业生产,而处于胚胎状态的原始艺术(例如彩绘和刻绘)也于此时萌芽。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屠睢带50万大军统一了南方,驻兵五岭。这是北方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徒,也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第一次融合。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时期(公元四世纪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止,为逃避战祸,发生了中原人口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实际上,由于岭南地区远离作为权力中心的中原,政局长期相对稳定,经济富庶,所以历史上每逢中原地区发生重大战乱的年代,都有大批的中原人向南迁徙。由于中山地处海隅,往往成为迁徙的终点。晋代以后,与中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关系重大的中原人口南迁至少还有两次。其一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由于官军追捕私逃出宫的苏姓贵妃,一路上滥杀无辜,居住于南雄珠玑巷的十三姓九十六户人家结伴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相当部分落籍香山。目前中山相当多姓氏的族谱上,均注明来自南雄珠玑巷,足见他们的后裔与土著居民融合后,已成为中山文化和民俗的主要源流。再一次是南宋末年,宋端宗及其部属兵败逃奔中山,南宋覆灭后大批宗室和部属的后裔流寓于此,为香山带来了高层次的中原文化。明清以后,香山的文化名人辈出,这些最后定居于香山的宋室遗民功不可没。
中山的语言状况,也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明。目前,中山市内最少存在三大方言。这就是粤语系(分布于以城区石岐为中心的区域)、闽南语系(分布于沙溪、三乡等地,但彼此间亦有区别)、客家语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带)。由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几种方言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所有方言都演变得与其发源地相去甚远。例如石岐话虽然属于粤语的范围,但在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与广州话有明显的区别。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代,彼此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而言,粤方言地区流行粤曲和广东音乐,五桂山区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带)地区有独特的“鹤歌”,大沙田地区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产生于五桂山区靠近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民歌“白口莲”,这种民歌的曲调近似“咸水歌”,但调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调式,演唱时一般用“白话”(不大纯正的广州话),所以叫做“白口莲”。各种方言文化的撞击,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地区文化,于此便可见一端。
〈以上资料摘自《中山文化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