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onlady@GZ()
整理人: sisi8597(2003-03-12 05:42:53), 站内信件
|
标 题: ...无话可说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Wed Jun 9 21:29:34 1999), 站内信件
漆黑的夜里,几个满身污渍的小工咒骂着,把一具破旧的棺材拖尽了乱坟冈。随 便找了块地方,草草掩埋了尸体,甚至根本没有留下一个辨认的记号。这就是莫 扎特的葬礼。
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考场上。冼星海出色的完成了他的应试作品。当 评委激动万分的问他要什么奖励时,饿得几乎站都站不稳的他艰难的说:“我想 要饭票。”
每次当《安魂曲》感悟我珍惜生命的神圣,当《黄河大合唱》震撼我热爱祖国 人民的顽强,我就要想起那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作曲的手,那只躲在角落里 用拉琴来忘记饥饿的作曲的手。人说音乐家们就象是笼里的鹦鹉,不虐待它就唱 不出动听的歌。我无法否认这种说法的正确,然而我又怎么能够有那么残忍的心 肠?
然而的确是这样。如果丰衣足食,阿炳就不会卖艺更不会有凄凄《二泉映月》; 如果没有耳聋,贝多芬就不会挑战命运更不会有磅礴《欢乐颂》;肖邦一生谱曲 无数,然而真正的经典乐章却均是他落魄时的感慨之作。是不是人类最刻骨铭心 的感触不是欢乐不是幸福而是悲伤与愤怒?
传说中有一种鸟,一生不鸣,一鸣则成绝唱,吐血而死。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任 何一部惊世乐章又何尝不是吐血的痛苦之作?我实在不忍心把音乐家比作如此自 虐的动物,然而苦痛才能刺激出的灵感是不是也正体现着人性中的某种丑陋呢?
音乐家们不是英雄,因此我们怎能事事以“骨气”要求他们?所以贝多芬一心追 求贵族小姐理所当然,莫扎特甘愿让贵族冒充自己作品的作者情有可原。活在两 种社会的夹层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至少生命中还得到了许多比财富更珍贵 的东西。比如尊敬。
贝多芬年老失聪。有一天走至一小路口忽然灵感大发,于是拾起碎石便蹲在 路边谱起曲来。这时,一大队送丧的队伍走来了。贝多芬挡住了他们的路。人们 正要吆喝他走开,一个人认出了贝多芬:“天哪!这就是天天为我们创造美妙音 乐的贝多芬呀!让我们不要打搅他,等他写完了再走吧!”于是,一大队人静静 的站在路口,等他走开,整整半小时。
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那是怎样的一种深入灵魂的洗涤与震颤!我都梦想有 一天能以清贫度日,以眼泪洗面,换取人民的幸福与尊敬。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 为了写出真正的精品之作,甚至连现代的音乐家都应该生活在穷苦之中?
是不是所有出国去享受较好环境与待遇的音乐家们都失去了发光的机会?
是不是祖国依然应该让每一位音乐家保持一种较低的生活水平?
谁知道呢?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107.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