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音乐历史>>一、前言

主题:一、前言
发信人: derud(orfe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21 07:04:05), 站内信件
一、前言

  不久以前,藉著回臺之便,趁機翻閱數本過期的音樂雜誌,結果發現幾本雜誌都不約而同的有關於介紹過去蘇聯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契(DimitriShostakovich)的專文,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篇該是音樂時代總編輯楊忠衡先生以索羅門‧佛可夫(Salomon Volkow)於西元一九七九年在紐約出版的蕭斯塔高維契回憶錄(Testimony)為藍本所撰寫的文章。該文不僅對此書做了一個簡短的介紹,而且也對其真偽提出作者個人的質疑。事實上,這本回憶錄的真實性到目前為止一直有人懷疑;畢竟,它是一本死無對証之作。但是,不容否認的,藉由此書也提供了我們一個重新認識蕭斯塔高維契的開始,因為當時蘇聯的內政,特別是意識型態對當時的藝術創作有立即而不可抹滅的影響,任何一種偏離蘇維埃共產政黨美學觀點的創作手法所帶來的後果不是作品禁止演出,再不就是禁止工作,或是被下放至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更乾脆的是處決了事。筆者在此並不是企圖替佛可夫(Volkow)所著的回憶錄翻案,而是想從歷史上蘇維埃政權發展及意識型態的角度探討其對藝術創作者的影響。坦白的說,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鐵幕之內,我還記得以前曾拜讀過一篇曹永坤先生的大作(忘了何時),內中即曾言及,早年的時代,當他出國由國外攜回蕭斯塔高維契作品的唱片時(似乎是交響曲)都要事先偽裝成貝多芬的作品才能進得了海關。立法委員林壽山先生在一篇自立周報的專訪中,也言及在他早年的求學生涯中,藝術創作不能有太過悲觀的色彩出現。就連筆者自己對在小學時代因一時不慎而將自己的名字以紅筆書寫而被勒令以藍筆再次重寫一事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要談論以下的事,毋寧是悲哀而且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但卻也是必需的,因為我必需要忠於事實。而這個事實即是:戰爭幫住了我。戰爭(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無法形容的痛苦與悲慘,...到處都有著無盡的憂慮,無盡的眼淚。然而在戰前的處境卻更為艱難,因為每個人都必需孤單的承受苦難。早在戰前的列寧格勒就幾乎找不到一個家庭是沒有損失的:或許是父親,或許是兒女,即使不是家庭的一員,那麼就是最親近的友人。每個人都為其他人而哭泣,他們卻只能小聲的在床褥之下啜泣,不准被任何人發現,每一個人都懼怕任何一個人。憂傷,恐懼壓抑著每一個市民,令人窒息。...樂評家計算著我的交響曲中有幾首是以大調寫成,有幾首是以小調創作。這也令人癱瘓而無法動彈。戰爭爆發了,往昔獨自隱藏於內心的痛苦憂愁轉換而成為大家的悲慘命運,人們可以公開的談論戰爭,公開的哭泣,公開的為死者抱怨,市民不必再害怕於哭泣。逐漸的,他們習於表達自己的憂慮。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這樣的適應-整整四年。因此,當戰後一切又再迅速的改變時,也讓我們覺得更加的困難。...不僅是我感謝戰爭所賦予的機會能表達出自我,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在戰前完全枯乾萎縮的精神生活,又再次的綻放花蕊,既豐富而又繁盛..." 。蕭斯塔高維契這段敘述對於生長在這個時代的我們而言,或許是難以理解,甚至顯得有些許的荒謬,因為戰爭一般只會對藝術的創作造成限制或破壞;然而就當時蘇聯的局勢而言,在各個藝術創作的範疇中,僅管物資的缺乏,卻是個難得的"文藝復興"時期。想要理解這個現象的產生,則必需深入研究蘇維埃政府對音樂(更適當的說法是各類的藝術創作)的態度以及所採行的一些措施。 

  蘇聯推動音樂政策的機構 自從蘇維埃共黨政權於一九一七年建立之後,它的音樂政策即由以下三個機構來負責推動: 

政黨:居於領導的位置,因為它制定一切促進或贊助的準則規範,換言之,它是實際的法律創制者,國家只是政黨的專屬執行機構,所謂政黨與國家之間不同的意志取向根本是不存在的。 
國家:負責履行以下有關文化政治的各項事務。
行政:執行所有與文化藝術相關各機構自一九一八年起所實施的國家公有化。
贊助:前題是必需符合政黨所確認的獎掖規定。此外,國家尚扮演委託者的角色或是藝術創作品的購買者,再則即是提供作品演出時原稿印刷方面所必要的經費補助,或是對文藝創作者在物質上的直接援助,例如老年疾病保險,休假...等。
控制:主要透過作曲家協會對一些違反政黨審美觀點的藝術創作潮流加以撻伐。 
作曲家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三年,主要對音樂作品的創作內涵加以審查控制,它當然也是促進藝術發展的有關單位,對外極力鼓吹蘇維埃共黨政權的藝術審美觀,對內則依此原則向其所屬的成員進行嚴厲的監管。 
  蘇聯音樂政策的中央集權化一直到布里茲涅夫(Breschnew)治下都沒有多大的改變。而這一個中央集權的現象,卻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的最初二十年之內透過以下三個主要步驟就逐漸實現而成:

自一九一八年起所有機關的國有化。 
根據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的蘇聯中央代表大會所做成的決定-解散所有現存的各個不同的作曲家組織,進而成立一個全國統一的作曲家協會。 
將所有掌管藝術事項的職權由共合國層次轉移至聯邦層次(一九三六年的憲法條文) 
  關於蘇維埃政權成立早期有關藝術,教育,文化部門及史達林之後一些組織上的變革,筆者手中雖有少數資料,但因不欲在此文中做深入的介紹故將其略去,讀者若是有興趣請自行參考相關文獻。

--------------------------------------------------------------------------------
  
 

 

 

 









|



 

 




----
********************************
古典就是美!!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