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erud(orfe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21 07:04:05), 站内信件
|
二、音樂與意識型態
音樂創作的路線之爭(保守-創新)自古有之,原本就不是什麼是新鮮的事,例如,約翰.阿道夫.蕭伯(Johann Adolf Scheibe)對巴哈(J.S.Bach)的指責,說他的作品由於複雜與混亂的本質而失去了自然... ;再來,於浪漫時期以布拉姆斯與華格納為首的兩派人士之爭;就算是在俄國,不也存在著五人樂團與柴可夫斯基嗎(概括而言)?然而在一九二零年代蘇聯治下的音樂路線之爭的確有其特殊之處,也就是說,許多不同的作曲家團體各自將其藝術審美觀點與政治意識型態結合起來,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對立團體即是:
當代音樂家締合組織(Assoziation zeitgenoessischer Musiker 簡寫為ASM
無產音樂家締合組織(Assoziation proletarischer Musiker 簡寫為APM)。
這兩個組織都成立於一九二三年,值得注意的是,僅管他們彼此之間的藝術觀點與世界觀南轅北徹,基本上,他們的審美觀都建立在馬克斯-列寧主義的思想之上。以米亞史可夫斯基(Mjaskowski)與貝亞耶夫(Beljajew)為首的ASM藝術創作理念主要是基於馬克斯的發展,演化思維而來,亦即意謂著,資本主義的繼續發展擴張乃是未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換言之,資產階級的文化擴張乃是未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的文化發展是未來另一種新文化創作以及是克服它自身的一個前提。因而在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也就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削弱解體尚未完成之際,所有在音樂中已存在的成就,僅管它是屬於資產主義的,也必需要將其"繼續"的加以發展,以為未來的新文化(無產階級)鋪路!在此種思維之下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音樂的形式與內涵和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時期)之中一個特定的社會階級表達方式有密切的相關。可以想像的是,在這種觀念影響之下,將會導致將所有傳統的表達方式視為過去階級文化的剩餘物而加以拒絕。所有ASM的成員因而要求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藉以表達出一種新的時代意識。這也就是說,"當代音樂家締合組織"將創作出一種未來的聲音語言(自覺或形式)視為己任,而對於廣大民眾暫時對這種新語言無法理解的情況則看做是過渡現象,而必需去加以忍受。
至於"無產階級音樂家締合組織"的理念,則是將音樂視為宣傳的工具,亦即是傳達意識型態的重要利器。這恰好是與ASM所強調的觀點-一個音樂作品的內容僅是它的音樂而已-大異其趣。音樂的功能化自然而然的在內容與材料構成上有立即的影響。因為在要能對民眾產生立即影響的觀點下,理解將成為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因此,無產階級音樂家所要求的是使群眾能清晰而易懂的音樂語言創作,音樂對其而言,是使人民接受意識形態影響的最有力工具-直接訴諸人類的情感。APM也認為,廣大的農工階層是處於較低的音樂文化層次。在這種觀念之下,為了要觸及到廣大的民眾,音樂創作的水準很自然的也必需顧及其吸收的能力。由此即不難了解,民歌,民謠所被賦予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則是拒絕所有現代及不尋常的音樂創作語言,因為它妨礙了民眾的理解。相較於ASM很顯然APM是以實際實用的考量為導向。他們企圖將音樂作為政黨目標宣傳的利器;也因為如此,在理論上更加的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因為有了這層的利害關係,APM直到被解散之際一直享有黨政官方的支持(僅管APM的成員在藝術創作的聲望上遠不如ASM的成員),其美學基礎觀點的絕大部份也被納入所謂的"社會現實主義"(留待後敘),所以僅管在被解散之後,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仍然是存在的。
--------------------------------------------------------------------------------
音
樂
與
政
治
的
關
係
|
音
樂
與
意
識
型
態
---- ********************************
古典就是美!!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