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案例】>>网络媒体(CNET,CHINABYTE,SINA)

主题:网络媒体(CNET,CHINABYTE,SINA)
发信人: aokven(1/2苹果1/2乱马)
整理人: aokven(2002-11-15 16:19:59), 站内信件
                网络商业神话的缔造者和追随者们2-1 

    网络媒体(CNET,CHINABYTE,SINA) 

    ICP(网络内容提供商)的种类不胜枚举,但最早兴起的ICP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从提供大容量新闻为切入点进入市场的。这类网络企业人们称之为"网络媒体"。 CNET(Computer Network)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典型。 

    CNET

    1992年成立的CNET是全球闻名的网上科技新闻和信息媒体公司。它的Internet网站CNET.com是全球最活跃的网站之一。CNETNews .com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技术新闻;CNETComputers.com是最全面的电脑硬件信息来源;CNET Shopper.com为网上购买电脑
产品提供最完整、最准确的信息;CNET Gamecenter.com是网上最佳的电脑游戏信息来源;CNETSearch.com供用户方便、快捷地上网浏览;CNET Download.com为用户提供最全面的软件下载服务。另外,CNET还与NBC(全国广播公司)合建了Snap,为用户免费提供Inter
net目录,供用户上网搜寻 、游览。同时CNET还参与制作科技电视节目,CNET的电视节目通过USA Network和Sci Fi频道广播,可复盖7000万家庭用户。 
  
    实际上,CNET最初的经营思想并不是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明星。1992年,其创始人Halsey Minor(现任CEO)原打算让CNET每天在电视上提供24小时的新闻和信息。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商业机会的突现使他改变了主意,毕竟那时在互联网上"场上的比分还是0:0"。 以前Halsey不喜欢网络服务,这是因为网络订户的人数有限。而互联网使一切变成现实,CNET只要上了网,就可以接触到所有的人。 

    在CNET发展的最初阶段,公司也曾经陷入了困境。开始筹集的几百万投资花得差不多了,亏损却越来越严重。1994年夏天,公司高层的工资曾经一度不得不停发。不过在关键时刻,Vulcan的风险投资看上了CNET,它们以500万美元购买了CNET 21%的股份。接着,USA电视圈同意播放"CNET中心",通过它,CNET走向了大众。

    目前CNET已成为一家从事计算机、Internet和数字技术领域信息和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公司。它很重视发挥网络的速度优势:内容数小时更新一次。CNET还非常注重电视与Internet的融合,它目前的4套电视节目和10个Web站点在全世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CNET一直紧紧抓住内容服务这一个卖点,并为把自己塑造成根基稳固的ICP不惜血本。
在美国,版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概念,CNET不得不花钱买新闻。但同时,它努力培养自己的记者队伍(现在已经有上百人)。CNET给自由撰稿人的稿费是每字75美分,一篇400字的文章就是300美元。同时,Halsey花了近千万美元从PC Magazine、Infoworld、Byte等媒体
挖来一大批资深的编辑和记者。它在这两方面的成本一度占据了其运营成本的很大一块。 

    1998年12月,终于有了回报,当时每天访问该站点页面的数量已经高达820万页。 
  
    CNET在每页只放一个广告,收费是每千次100美元,也就是10美分/页次。这种看起来不高的收费标准却使每位访问者每天为CNET带来1美元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CNET从1998年第三季度起已经连续盈利了两个季度,而且华尔街对CNET连续第三个季度的赢利仍然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充分体现在股票市场上:CNET股票1998年底以27.44美元收盘
,到了1999年3月9日宣布分析报告时已经高达111.19美元,公司市值超过了33亿美元。CNET去年第四季度收入1920万美元,其中76%来自直接广告,15%来自商务,剩下的9%来自电视。现在CNET正在进一步谋求高速膨胀,主要手段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e—commerce。根据分析家的预计,CNET1999年的收入中,广告收入将降至64%,商务将增至27%,电视收入将保持不变。 

    为了实现上述的变化,CNET加强了购并和结盟政策。今年年初,CNET宣布与AOL联手进行营销行动。CNET在27个月内付给AOL 1450万美元,条件是,在AOL所有网址上,CNET将成为电脑软硬件的唯一供应商。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大约45%的在线消费者采购和46%的在线企业采购集中在电脑软硬件门类。从去年9月起,CNET一直在探讨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向商家收取采购引导费。 

    今年3月,CNET宣布将收购NetVentures公司,该公司推出的ShopBuilder打包软件可使中小电脑厂家和转卖商在CNET上建立在线商店,直接向用户个人销售产品。随后,CNET又买下电脑产品拍卖站点AuctionGate Interactive和电脑软件下载站点WinFiles.
com。最近,CNET又宣布将收购电脑和消费电子产品采购服务商illerApp。除了上述兼并之外,CNET还持有Snap在线门户40%的股份、BuyDirect.com在线软件商店16%的股份以及VignetteWeb软件出版商11%的股份。 

    分析家们都说,这位没有自己的纸介质刊物却充满活力和进攻性的"年轻的无产者",正在把"三C结合"(content、community和commerce)当作自己未来的方向。Halsey Minor对此的看法是:"无论CNET今后的方向是什么,它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基础是什么。如果没有第一个C的精彩——Content(内容),那么另外两个C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当然,没有后两个C,甚至是未知的‘D’、‘F’,也同样不行,因为在互联网上没有永远的明星,单靠‘一技之长’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Chinabyte

    目前在国内,Chinabyte(http://www.chinabyte.com.cn)的性质有点像一个网上媒体。这家在1995年建立的公司一度非常引人注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世界媒体大王默多克在其中有280万美元的投资。Chinabyte是ChinaNet的第一批代理商,代理业务范围是接入服务及信息增值服务。它选择做ChinaNet的B类代理(A类是ISP),看中的正是可以从事信息增值服务这一条。其实那时候中国还没有ICP的概念,Chinabyte当初的做法应该说是很新潮的。 

    目前Chinabyte还处在投入阶段,尚不能达到收支平衡。Chinabyte1997年广告收入为27万元人民币,1998年达到30万美元。目前它正在为1999年实现500万元人民币的广告收入而努力。根据第三方的统计数字,Chinabyte现在每天的页面访问量是12万,Cseek使用量在5万左右。Chinabyte之所以可以在国内互联网市场取得相对不错的广告业绩,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站点访问数比较真实可信,因为在建站半年以后,它开始采用第三方统计的方法发布访问量。作为中国第一家比较有规模的ICP,1997年1月15日Chinabyte正式开通时,做的只是IT方面的内容。当时的理由大概是:当时的客户市场和
用户市场都在IT。首先,为数不多的网民中大部分是懂电脑、懂英文的业内人士;其次,也只有计算机公司才有可能成为其广告来源。有人评价说,这种选择在当时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其实"捷径"走起来并不简单,往往越是"抄近儿",对企业的特长要求就越高。当Chinabyte声称要做IT资讯的时候,它还没有编辑和记者。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没有足够数量的采编人员、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品牌影响力,精彩的内容又该从何处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hinabyte首先想到的是找传统媒体合作。先找IDG,再找PCWeek,结果都没有成功。最后不得不先编译国外的IT资讯,而国内IT新闻只好暂时不做。后来Chinabyte下决心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开辟专栏。应该说,Chinabyte认识到必须要采取以原创和付稿费的方式来丰富内容这一点,还是很有些长远眼光的。不过,这也意味着一笔不小的长期投入。 

    另外,去年Chinabyte的新闻邮件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无人能比,曾经塑造了良好的口碑。但是,现在Chinabyte的新闻邮件服务被索易和网易超过了,其中的问题恐怕是在技术上。在这种情况下,Chinabyte是不是有力量加大投资来解决"瓶颈",夺回失去的阵
地呢?当然这也是需要钱的。 

    不知道Chinabyte现在的资金状况是什么样的,它未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也似乎还不明朗。 

    有人说,由于感觉自己对最初的280万美元投资没有加以合理的运用,甚至是由于过分"激进"政策造成了浪费,Chinabyte正在向"求稳"的方向过渡。但从它现在的content来看,丰收的季节还似乎没有到来,需要"激进"的地方还很多。更何况Chinabyte的副总经理宫 
玉国先生也曾经断言,"Chinabyte的未来肯定不是在IT。" 

    SINA.COM

    新浪网(sina)则是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它的前身——四通利方原本是一个以RichWin成名的软件公司。与Chinabyte的强目标性不同,从四通利方到新浪是一个摸索出来的过程。 

    四通利方的第一个正式站点http://www.srsnet.com最初的内容是RichWin For Internet版本下载,1996年4月到8月,四通利方为这个产品做了一个问与答的论坛,用以解答用户使用RichWin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而,一个软件并没有太多好说的,于是,网友说着说着就"跑题"了,随即聊起了留学、体育、游戏以及政治。 

    后来四通利方在主页上新增了一个叫"谈天说地"的论坛,用来容纳RichWin问与答之外的内容。"谈天说地"很快人满为患,于是,只好再开辟新论坛,而它也凭借着分类论坛的火爆走势人气大涨。到了1997年底的时候,四通利方每天的点击率超过了90万,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数字,因为Yahoo上市的时候,每天的点击率也不过是100万次。于是,四通利方很快就得到了它第一笔来自华登集团的投资。1998年4月,四通利方网站终于确定了未来发展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做ICP,以广告作为网站的首要赢利来源。同时,公司通过网络推动以"天生就是为互联网设计"的RichWin为核心的一系列软件市场,让网络和软件成为这家软件公司互相支持的两条腿。四通利方的总裁王志东把这称作软件公司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 

    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和美国华渊网完成了并购交易,双方合并更名为新浪。华渊是一个在港台和北美华人中很有市场的美国中文ICP。很显然,四通利方是看上了台湾地区和北美的众多的中文网民和华渊经营网站的经验。为了这次并购,四通利方的网站也进行了改版。之前的四通利方一直以论坛为核心向前发展。其间,为了增加主动提供的内容,站点曾经尝试着提供新闻服务,但是效果一直不好。这次改版后的利方在线把新闻全部放在了首页上,以大规模、快速全面的新闻服务(特别是体育新闻)一下子吸引了更多的网民,气势迅速盖过了所有其他搞综合新闻的网站(现在的页面访问量已经超过210万)
。一时间,新闻几乎成了新浪的"定盘星",论坛都已经退居二线了。 

    不过,这种现象似乎也给新浪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据说,为此四通利方前后和二三十家媒体签定了合作协议。当时新闻媒体一般都没有利益方面的要求,基本上无偿地让网站利用自己的内容。这恐怕是因为Internet在中国还不能挣钱,传统媒体还没有意识到通过Internet传播信息还能再赚一次钱。但是这种情景还会持续多长时间呢?有消息说,已经有传统媒体准备找新浪要钱了。事实上,从新浪今年4月中的一次"未遂"(由于网民的坚决反对)的改版行动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新浪并不希望自己仅仅吃新闻这一块,而是想多找一些支撑点。这样做除了寻求更大发展以外,与传统媒体关系不明朗
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目前新浪为了增加原创内容,每月要支付大约2万元的稿费,不过这主要是在游戏和体育新闻方面,而且一个月2万元的稿费恐怕也买不了多少"正版"的文章。 

    用广告分成的办法解决传统媒体的利益需求是一个办法。但是,已经融资数千万美元的新浪也许会考虑组建自己的新闻队伍。 
  
    但是,ICP搞新闻这个问题也许并不简单。4月8日,8家国内主要的中文网站的首脑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ICP联合发展高层会议",当时有新闻出版署的负责人到会。会上有记者问"ICP是不是媒体"?搜狐的张朝阳认为ICP不是媒体,上海热线的负责人认为ICP做的事情应该认为是信息流通的"管道",还有些ICP的负责人则认为他们做的事情实际上
有部分的媒体功能。 

    ICP算不算媒体对于美国来说可能是一个没有争论意义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一方面掌握信息源的传统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和广播)已经开始注意ICP们几乎无偿引用它们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可以预见,传统媒体与ICP之间的版权纠纷会越来越多,而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准备并不充分。更重要的问题是,媒体的职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它代表舆论导向,这在我们国家严格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信息传播决非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国家如何管理所谓"网上媒体"将是ICP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新浪"在不断变化中发展","执著"而不是"固执"的模式还是符合网络企业发展潮流的。新浪网日前已经宣布该公司的股票最早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国上市,并且在1999年3 月聘请了前Netscape资深副总裁沙正治担任共同执行首长(CO-CEO)。也许资金和"头脑" 
的进一步注入可以让新浪在content上找到自己更多的支撑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