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okven(1/2苹果1/2乱马)
整理人: aokven(2002-11-15 16:19:59), 站内信件
|
网络商业神话的缔造者和追随者们1-2
搜索引擎
在Yahoo成功以前,没人知道搜索引擎的真正价值。如今,靠搜索引擎起家的Yahoo成了网络世界的第一品牌,它发迹的历程正在被许多后来者作为效仿的榜样。
Yahoo站点是在1993年作为一个网址"大书签"起家的。那时,还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和Filo,一起建立了一个能够提供搜索服务的网站,起名叫"Yahoo"。他们通过手工分类的办法,把成千上万的网址分成14大类,再建立一个庞大的网址目录数据库。这几乎是一种最"笨"的方法,但却比其它采用关键词自动检索的搜索引擎直观、方便,获得的结果也更准确。
通过Yahoo,访问者可以轻松地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网址,因此,Yahoo大受欢迎。当这项免费服务的使用者超过每天10万人次时,Sequoia Capital——一家曾经投资了Apple、Oracle、Cisco的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给了杨致远400万美元的投资。其实,当时Sequoia的
投资专家们也不知道Yahoo可以靠什么来赢利,只断定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5年4月,Yahoo 公司正式成立。杨致远把Yahoo定位于提供免费搜索服务和实时新闻的新"媒体",并将藉此吸引广告客户。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当时同样提供搜索服务的InfoSeek是向使用者收费,而不是出卖广告。
公司成立不久,现任总裁兼CEO的Tim Koogle加盟了。其实杨致远在创立Yahoo之初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仅仅拥有高技术企业发展必备的核心技术、管理和资金"三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于是,他果断而又"慷慨"地以出让股权的方式换来了后两个要素,从而使Yahoo走上了蒸蒸日上的道路。现在杨致远经常开玩笑说:"Yahoo的地基是我挖的,图纸是我画的,不过在上面盖起摩天大楼的可就是Koogle了"。
接下来,Yahoo幸运地与网景进行了合作,网景把它的"导航者"浏览器的搜索引擎指定为Yahoo。这一下,Yahoo可就"火"起来了。一年以后,当Yahoo的访问量达到每天100万次的时候,它终于通过NASDAQ,以每股13美元的价格公开上市了。
拿着上市后筹集的近3400万美元,Yahoo开始了高速扩张。上市仅仅4个月,Yahoo已经达到了900万页/每天的访问量,占据了整个市场的42%。实际上这时候的Yahoo已经逐渐改变了发展方向,正在从专业搜索引擎扩张成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综合性ICP。
到1997年底,Yahoo每天的访问流量达到了6500万页;共有1700家签约广告客户。它的服务已经包括内容提供、网上商务、通讯服务和网上社区等等。这时的Yahoo已经有了一个比1996年更具体的定位——做一个综合性的网络门户(Portal),让自己成为网络用户通往Internet世界的大门。"牛气冲天"的Yahoo COO Jeff Mallett对此说的更加形象:"Yahoo!就像一个机场,不管你到哪里去,你总得从机场走,也得落回到机场来。"
1997年Yahoo营业额为6741万美元,并首次实现了网络公司的年度赢利——220万美元。一般说来,目前的网络公司还不能靠网络广告业务赚钱,但Yahoo却是唯一的例外。杨致远笑嘻嘻地说:"如果将网络看成一个综合服务平台而不是广告平台,那么你就会先胜一筹了。"
Yahoo的成功正在迅速改变股市大户对互联网新公司的态度。像Lycos、Excite等网上服务公司原本在股市一直表现得没什么生气,但由于Yahoo的出色成就,它们也随之"鸡犬升天",股价连连攀升。实际上,华尔街的评论家们似乎总是在低估Yahoo的业务潜力,直到Yahoo公布的实际业绩大大高于他们的预期时,再匆匆忙忙说"意想不到",发表"马后炮"意见,然后再继续做出下一个错误的判断。
不过,评论家们的话对Yahoo的影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Yahoo正在从原本已经"不合理"的股价向着更"挑战所有历史先例和逻辑"的方向发展。杨致远对此的评价是:"这只不过是工业社会价值观与信息社会价值观发生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进入1998年,互联网世界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兼并和重组。事实上,争夺客户、技术和新的市场就是这些并购的主要目的。在这种形势下,Yahoo自然也不甘落后。1998年8月,Yahoo宣布愿意以交换股票的方式收购"虚拟社区"公司GeoCities。据称涉及交易额高达36亿美元。接着,Yahoo又宣布将以6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Broadcast.com,以增加在网上音频和视频广播方面的能力。
Yahoo自始至终一直念念不忘把品牌形象打入主流市场。现在它正打算在日用消费品上加上自己的商标,比如订书器这类的办公用品。最近,Yahoo还首次尝试赞助了一个汽车拉力赛的参赛车队。Yahoo的体育频道加入了这个参赛车队的赞助活动,作为交换,该车队将贴上Yahoo的商标,驾驶员的制服上也将带有该公司的标记。据说,当时还有这样一个计划:如果车队拿了第一,他们将在表现庆祝场面的电视镜头前兴奋地高喊"Yahoo!"。不过,由于最后冠军被别人拿走了,Yahoo这个好名字没能再出一次风头。
1998年Yahoo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2.03亿美元,利润总额为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了380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飞机制造业的"老牌巨人"——波音公司。国外媒体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Yahoo原本就是个‘放卫星’的企业。"
现在,恐怕没有人会否认Yahoo是个成功的企业了,但是为什么众多的"抄袭者"总是不能超过它呢?也许关键在于Yahoo那条著名的"60天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两个月是一个公司所能预期的最远的将来。所以为了吸引用户就要"想尽办法不停地变,变,变。而且,永远不要慢下来。"
尽管搜狐的开发者爱特信(ITC)公司一再表示搜狐与Yahoo没有丝毫的关系,但人们还是会自然不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有人甚至说,搜狐就是Yahoo在中国的翻版,就像有了"东来顺"便冒出"西来顺",无非是想"狐"假"虎"威(Yahoo的中文译名是"雅虎"),大树下面好乘凉嘛。
其实深究这个问题倒没什么意思。因为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本来就无可厚非,更何况这又是个非常实惠的办法。回顾搜狐发展的模式,多少有些Yahoo的影子。不过,搜狐也有自己的特色,它是先融到资才开始建立网站的。也就是说,搜狐的网站从一开始就是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网站。
1996年12月,ITC的创始人张朝阳带着在美国费了无数精力、花了半年时间才筹来的13万美元投资搭起了ITC的台子。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钱里还有尼葛洛庞蒂的两万美元个人风险投资。那时候,还没有搜狐,ITC的网站的内容也并不精彩。人们更多的是在关注张朝阳怎么那么神通广大,竟然能从尼葛洛庞蒂的手中"套"出钱来。
半年后,张朝阳又去美国考察了一圈,回来后就开始宣传"内容为王"。在此之前,尼葛洛庞蒂曾经来华考察自己投资的ITC,但他对ITC的"没有方向"十分不满。可是找到了"做内容"这个方向,ITC内容还是没吸引多少人,倒是从一开始纯属"无心插柳"做的提供热站链接的"赛百空间"(后来也叫指南针)很受欢迎。
张朝阳的"嗅觉"非常灵敏,时值大洋那边的Yahoo风头已现,于是ITC立即瞄准了搜索引擎。1998年2月,中文的搜狐抢在"老虎"之前推出了。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弄得服务器数次不堪重负而崩溃。
搜狐的中文搜索引擎推出正逢其时,因此很快就出了名。搜索引擎成功后,搜狐开始转向做内容。不过,虽然做的种类挺多,但是现在看来只有它的财经频道比较有特色,股票、外汇、道琼斯,再加上专栏文章,国内还看不到第二家。不管怎么说,搜狐的名字已经打响了。1998年底一算账,搜狐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80万美元,再加上制作网页收入的20万美元,就是100万美元。据说当时这在国内可以排第一了。
有了搜索引擎和内容,"门户"就算"撑"起来了。现在搜狐每天的
网页访问数大概有70万左右。不过,搜狐的规模还很小,特别是资本规模。虽然其间张朝阳已经又从Intel、道琼斯、IDG等公司取得了200多万美元的投资。但是如果不能很快上市,张朝阳就必须进行第三、第四轮融资,这样才能保证搜狐的成长速度跟上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搜狐、新浪以及网易还可以并称"三雄",但是如果一年之后,甚至本年度,国内再冒出几个比他们更加迅速窜红的网站,应该也一点都不会让人吃惊。实际上,搜狐的人气已经被内容做得更出色的新浪"冲走"了一部分。对搜狐来说,未来两年内新增的近千万新网民将对它的"仿Yahoo模式"进行一次决定性的考核。要想让网民们对自己保持不变的关注,除了宣传,搜狐还将有很多事要做。
古时候曾经有"江南有橘,移之江北,则化而为枳"的说法。不过随着科学的进步,经过"品种改良"等手段,"水土不服"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在大环境不可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不知道明天的搜狐有没有这样的"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