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earn(面懵懵的tearn)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13 02:13:47), 站内信件
|
●作品赏析
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还带有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痕迹,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技术更为精湛,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因而颇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重用管乐器等,都十分明显。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此外像终乐章,几乎就是一种法国式的作品,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与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初演的二幕音乐剧《牧人之王》 每幕第三首阿敏达咏叹调的管弦乐开头相同。包括本曲的三首“萨尔兹堡协奏曲”是迄今经常演奏的曲目,同时也常被用来作为教材。原因是它们形式完整、音色 优美,而且内容丰富。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曲子的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这是非常典型的“莫扎特式”,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那样——“阳光下的小提琴”,实在令人难以抗拒这份略带天真的愉悦和青春气息。
第二乐章:柔板。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织出的开始乐句十分美丽,使得这个乐章显得极其柔美。紧接着旋律从容而舒缓的发展下去。小提琴慢慢加入进来了,好似低声地吟唱。整个乐章始终充满一种神秘而又美妙的气氛。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这个乐章的开头平淡无奇,像一首轻盈的回旋曲。其中充满了日耳曼或奥地利民歌的韵味,中间突然出现阴影,速度放慢,成为行板,但不祥之感很快一掠而过,天真无邪的大调旋律重新回来,最终在静悄悄中结束。
稍候完成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这一连串小协作品的最后一部十分相称,完成于1775年12月20日。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作品也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爽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协奏曲型奏鸣曲体。乐曲由全乐队强奏而开始,然后在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细碎的音乐伴奏之下,第一小提琴以拨奏轻轻地奏起了分解和弦。这有如第一主题,可真正的第一主题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至于这个乐队所奏的部分则是一种伴奏。
第二乐章 慢板。E大调,2/4拍子。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即移至第二主题,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出现了律动细碎,曲趣细腻的音形。
第三乐章 回旋曲。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此曲不像前面的《第三号》与《第四号》那样手法稀奇古怪多彩多姿,而是采用古老的小步舞曲。
----
苦海翻起爱浪,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细路,你想摘花啊?
唔 好 旨 意 哦
你了解面懵懵的tearn有几多?即时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