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也说儒教千年

主题:也说儒教千年
发信人: junleio(junleio)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20:01:12), 站内信件
浅说儒家千年
  
  
  儒家的创立人为孔子,孔子的出生也有极大的神话色彩,和佛教之祖释迦、道教之祖老子的出生一样,皆有神奇。"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礼·檀公正义引》)"孔子母征在游于大冢(或作泽)之坡,睡梦黑帝使请已。已往梦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御览三六一,又九五五引春秋纬演孔图)。此两则记载也略见一斑。虽然孔子是儒家的创立人,但儒家的思想并非孔子个人所创想出来,儒家的礼乐根源来之上古三皇五帝,思想萌芽于周朝,而孔子是将其系统与发挥下去。而儒家与道家在佛教未传、未形成规模之前,一直对立互补,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
   儒教,儒、道、释为三教这个说法由古就有了。而儒教又不同于释道两教,儒教面对是现实社会,所体现也是积极的,儒家的政治色彩也比之释道浓得多。儒家在汉武帝之后,更一直是封建王朝礼仪制度的有力支持,也是政治阶级的必学科目,亦是我国人民的生活规范。儒家自春秋孔子创立的学说到今天,其间与释、道互为我国哲学、文化、三大支柱,而此中儒家比例最重,是以研究中国哲学必不可以少了儒家。而儒家之所以为宗教,实是儒家也有祭天、拜祖、祀孔等宗教性活动,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极大功能,历朝历代也有不少大儒家
力将儒家变为儒教,如董仲舒、韩愈、康有为等。
  
   处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曾欣赏过"先王之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而《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处若是孔子没有亲自欣赏过舜乐《韶》,相信孔子是不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如乐的社会功能,在孔子之前便有人采用,就《吕氏春秋》一书,便记黄帝、帝喾时的乐,并说乐有调节人与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等等功能。而西周,礼乐教化制度更加系统化,《论语·八佾》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里必须提到周公,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新语·无为》:"周公制礼作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也。",《淮南子·诠言训》:"周公……以辅成王,而海内平,匹夫百(田加每)一守,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礼乐之所以为统治者所重视,是因为礼乐的正确施用有利于安定平和和巩固社会秩序,礼乐则所谓仁政。周未,诸侯国强大,周天子名存实亡,礼乐制度也为之失效,这是"礼崩乐坏",也是后来诸子百家
思想产生的一个根源。孔子面对此现实,有些发即怒,《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希望诸侯能够克已复礼,能像古圣贤那样天下归仁。由于孔子这一想法在政治上不可能实现,孔子便转向教育,创立他的学说,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此时的礼乐作为文化传统便成为纯粹的理论。
  一,孔子认为礼乐在社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国家兴旺与刑罚的标准,如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请您治理国家,您将怎么入手?孔子说从"正名"开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足。"
  二,孔子认为礼乐也是个人立身行事所必须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在《泰伯》中留与后人的座右铭,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礼乐才能完成人格精神的修养。
  三,孔子认为礼乐须以仁为基础。《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那么礼与乐对他也没什么作用,而没有仁作为礼义的内容,那么礼乐也不会起到好的作用。
   孔子的观点,在荀子的《乐论》中得到了继承,并更加具体、深入,理论也更加完备。但荀子与孟子的思想有所分岐,孟子主张性善说,而荀子主张性恶说,两人的学说各有千秋,然而就学术及后世的影响来说,当推孟子。
   这里不得不提道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而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在当时就"礼崩乐坏"这一现实的看法与采取的手段,同孔子的大相径庭。就功利来分,儒家是功利主义者,道家是超功利主义者。《老子》十八章中老子说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认为礼乐的产生,便是一种违反自然的行为,提倡礼乐,并不能救国治世,还可能成为矫情与感官享乐的工具。《老子》十二章中便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实际上,儒道两家的最终归向
却是相同的,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老子的道,说到底(不加玄化或神化)是一种美、善的追求,老子虽然评击了礼乐治标不治本,但老子也曾说过:"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十八章),而三十八章又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只是两者所看到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而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而老子的学说,尤其在庄子的发挥之后,互补了儒家的礼乐诗教,使得儒家这一思想并没有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走上极端,而一直萌发生机的一个要素。

  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献策,于建元五年设置诗、书、易、春秋、礼等五经博士,儒家也由此走上官学的道路,成为唯一的合法思想。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把“天”说成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是“百神之大君”。认为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个“大君”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帝王则是“承天意以从
事”。当帝王的行为体现了天意,积善累德,天就降符瑞任命他、嘉奖他;当帝王违反了天的意志,有了过失,天就降灾异警告他,让他改过;如果屡告不改,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实际上是一“善恶报应”思想的表现,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宗天神学,纵贯于汉昭、宣、元、成、哀、平各代,在政治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一个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而且还鼓吹神仙方术。他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
义,而且还创造求雨、止雨仪式,登坛祈祷作法,集儒生、巫师、方士于一身。他将儒学加以宗教化,促使儒生与方士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汉王朝的支持下,谶纬之学逐渐兴起。“谶”是一种假托神意制造的政治预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源出巫师和方士,由来已久。“纬”是以神意来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把儒家六经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超人的教主。二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就其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来说,则是一样的。所以,“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合称谶纬之学。
   董仲舒这种适应于统治者的学说无疑改变了儒家原来的面目,后来研究的汉儒于是又产生了两派对立的学说: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当时通行的、用隶书辑录的称为今文经,西汉中期陆续发掘的先秦古籍则是古文经。后汉儒家注重于注释经典,以训诂学探研经文的愿意,一扫今文学家阴阳谶纬的风气。东汉末年,郑玄重新注释儒家经书,以古文经为本,兼采今文经,集经学之大成,而成为一代大师。

  魏晋人好谈玄时,每每士大夫乃至僧人经常聚在一起讲论三玄(老、庄、易),谈宇宙人生等哲学问题,产生了将老子与易经合论的风气,在解释儒家经典时也受到了老庄的思想所影响,如王弼注周易、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含有老庄的思想色彩。至南北朝时,儒学有南北之分,北学以徐遵明为代表,著有春秋义章三十卷;南学以皇侃为代表,著有礼记义疏五十卷、论语义疏十卷等。

  隋朝佛道并重,独轻儒生,虽然科举制度比之早先更加完善,但儒家的势力已明显不如佛道两家,是以隋未的农民起义中以儒生占多。唐代则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先唐代的孔颖达等儒家在重解五经时,多采南学一派的学说,统一了南北朝时留下来的儒学南北之分,成为唐科举考试的标准,"养成天下重孔教文学,轻释氏名理之风,学者遂至不读非圣之文"。虽然儒家已是天下公准的学说,为仕者"五经礼法为必修,文词诗章为要事",但唐代历代皇帝极尊道教,而武则天、韦氏两人则借佛教的势力夺取政权,所以在唐代,儒家的势力比之隋朝时更为弱。于是在唐宪宗时韩愈屡谏迎佛骨之事,撰《原道》一文,力陈先王之道,欲建立儒教之道统观,以对抗佛道二教。其实就唐代来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与僧道相交,并不多在谈理论哲,倒多是在诗书文章。所以韩愈的谏并无理论性建设,又多是旧调,反而开罪于宪宗,但韩愈的
学术却直接开启了后来的宋代儒学。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儒家能人辈出,这又是宋代偏安之国及政治环境分不开来。宋代国力弱小,受到周边的国家侵扰,所以在学术上也务求学以致用,以有用无用的尺度来看事物,如胡瑗、李觏、周敦颐、张载等人,二程(程颢、程颐)更是走向极端。宋代的儒学又称宋学、道学、理学、理气学、性理学、朱子学、程朱学、新儒学等,重视于宇宙本体论与心性问题,并由理与气之形而上与形而下,讨论修身为人之道,以确立人类之道德伦理。对于传统儒学而言,宋学添加宗教性与哲学性,其所述的宇宙、心理等问题,也是先前儒家所罕见。宋代儒家虽然中兴儒教,意欲抵制佛道两教,但是无形之中又吸取了佛、道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佛教中的华严、禅宗,及道家的天道观等的影响,一方面批判佛道两教,又一方面向佛道两教调和。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大多也熟读佛道,对佛教的研究甚是深入,像程颢则同时致力于老庄与佛教,主张阴阳消长而生万物,是为天道,顺从天道即人道,其所体会为"天"’,成为宋明理学之中心观念;周颐敦更是着太极图说,表示宇宙万物由太极本体衍生,人为万物之灵,具五行善性,适当之发挥即为仁义;朱熹年轻时读过大慧宗杲、沩山灵祐、永明延寿等人的著作,也参禅打坐。继周颐敦之后,程颢、程颐、张载等阐扬理、气之学,成为北宋理学三派。南宋时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主张‘道’属形而上,无形无影,乃抽象之原理或概念;‘器’属形而下,有情有状,为具体之事物。又‘理’为形而上之道,乃生物之本;‘气’为形而下之器,乃生物之具,故主张‘理、气’二元论。此外,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着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出此而来。当然,当时的陆九渊则是反对朱熹这一学说,主张"心即理"的一元论。

   宋代儒家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颇深,就元明而看,元明的儒家学说莫出于宋时。元代的大儒家像金履祥、许衡等,崇尚程朱两人的学说。而明代的王守仁则是秉陆九渊的一元论,创立阴阳一派,和朱子一派对抗。明未清初的王夫之对宋明以来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以及佛、老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王夫之的思想应该说是封建社会儒家的最高水平,他对理学、心学及佛老的理论,都不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老子衍序》)。而清代的儒家,为了探究孔子学说的原来面目,对宋代的儒学大都不采取,学术的重心也成为考证、训诂等工作、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等人更是以严谨的考据批判朱子学说。当时的考证学者也是能人辈出,对于经典义理的阐明作出很大贡献,但是考证学者也陷入一字一句的考研之中,而对于整体思想没什么建树,也无法探讨孔学的整体思想性质,而被人讥讽为支离破碎之学。
    
   到近代,学术思想界有排孔、尊孔的争论。民国初年的康有为在上海组织孔教会,主张立儒家为国教(康有为本人也精通佛学,他的大同书,便是可以说是完全脱胎于佛教之十法界观);而另方面,在五四运动的全盘西化下,儒家思想受到严苛的批判(如吴虞《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等人),而部分儒家学者将儒家解释成为一种人文宗教,挽救以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儒家道统价值。这一时代,儒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因为作为传统儒家的社会生存条件,在新时代下逐渐消失,儒家的宗教功能角色也为之消失。只有到了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哲学面临全盘文化反省的时刻,诸多学者如唐君毅、钱穆、张君劢、方东美、徐复观、牟宗三等人对传统儒家、儒教的价值重新诠释、评估,他们会通中西方哲学,致力于阐扬儒家哲学思想,使儒家的二十世纪仍能萌发出新的生气,不为衰颓,这也是今天所说的新儒家。然而,古代用来规约人伦的儒教,在今天已变成一种指导哲学生活的精神信念。

   现代儒家学者对传统儒家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考古学、训诂学等也十分完备,对儒家的思想也不再只追到孔子个人身上,或是周代的礼乐。如已故的周予同先生就指出儒家的根本思想,乃是发于生殖崇拜观念,而不是主张"严男女之大防",不是禁欲的,不然中国人怎么会有多子多孙这一观念存在。"在这些文字里,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儒家是在用哲学而又文学的笔调,庄严地纯洁地描写本性的两性,歌颂本体的两性之性交,赞汉本体的两性之性交后的化育。",而在《易传》和《易·系辞》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在其他古儒家经典也有此些文字。而儒家中的复古思想,也即"男女授受亲"、"严男女之大防"的思想也来源于周之前,详见(《左传·桓十八传》:"女有家,男有室,毋相渎也,谓之礼。"《礼记·内则》:"礼始谨于夫妇………(中略)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男女有涂。"这一思想的其实是原始社会时狩猎时期的两性禁忌的产物。
  
  总观儒家的发展,其实无不付合阴阳二字,自其产生便与道家相对,而儒家每一发展高峰期,自身也产生两种几乎相对的学说,似乎说明儒家自身的协调和发展并没有一个极致,儒家始终是中国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人的根。

   参考书籍:
《人文主义与宗教》(牟宗三)、、《中国哲学辞典》(韦政通)、《中国道教》(卿希泰主编)、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周予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石峻(等)编)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宪法与孔教》、《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

 附:
    儒家千年,小子几笔,实是有贻于大方之家。奈小子不喜也不擅于长篇大论,每每就简删繁,错遗漏误当是难免,见教见笑无妨,不见骂则吾尤喜焉。小子本想只追孔子思想之源,无奈涉及必是上古、必是三皇五帝之类,离题颇远;本又想只追历史,无奈漫漫岁月,人才辈出,学说纷多,分流众繁,力尤不足。是以简之又简之短。



----
 教外说教,唯无方可生有,唯外才能及内。
 道里求道,唯自然是非虚,唯解脱知人世。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