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儒既非教——奈何欲强以“准教”者加之乎?!(续二)

主题:儒既非教——奈何欲强以“准教”者加之乎?!(续二)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20:01:11), 站内信件


    正因为中国人看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义无反顾地打倒了它,但打到的不是儒家,而是被封建帝王们经营了几千年的孔家店,因为此店早已不是原来孔子开张的老店了。那位将其比作粮食店的学者认为当时是冤枉的一打,其实一点都不冤,老夫子被利用(也可算作是冤大头了)了几千年了,相信孔子若是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这位老夫子已经被他们糟踏的不勘忍受了,还他老夫子的本来面貌,才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中国在大乱时必反孔子,大治时必尊崇孔子,这也正是孔子身前身后老也抹不去的悲哀,当然更是儒家的悲哀了,自然也是统治者们的悲哀了。当今社会的以德治国与时俱进之类的新鲜词儿,其实都是中国文化古老而厚重的积淀,也都可在儒家的思想学说里找到出处,儒家思想的治国功效,任何的统治者不管是代表谁的利益都会清楚地看到,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最最先进的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们,同样也可以运用儒家的思想来实施其远大的理想和报负,中国的复兴不只是经济上的小康或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中国文化的复兴也应位列其中,儒家的新生正逢其时,他应与已融入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思想邓理论以及现行的三个代表紧密的相结合,重塑中国文化的辉煌。
    我们若是能仔细地再加上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现今社会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包括宪法在内的法 体系、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等等方面,占着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儒家的思想学说。由它的思想学说作为其厚重的底盘,并与融合进来的现代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等共同铸塑了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的人文的道德规范、伦理纲常、法体 系、生活方式、生存价值观念这一系列的框架。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这一点,事实上是的确如此,我们不能一面用其思想构筑中华文化的大厦的基础,另一面却说它是过时了、腐朽了、保守了等等,这些方面已在这些年的新思想的冲击和荡涤下基本上被剔除掉了,而与当代最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相融合的中国的文化精髓——儒家的思想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真正的精华所在。我们已砸乱了封建帝王们经营了几千年的孔家店,我们还应不适时机地还儒家应有的基础地位和其高贵的思想学术价值观念的本来面貌。那些希冀将其宗教化或准宗教化的观念,都是要扼杀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或者是生存活力,不管主观上的意愿如何,其结果却是在毁我根基。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比我们常说的毁我长城还要致命的多得多,长城毁了还可建更新的,而中华民族的根基倒了,中华民族也就会散了。只要根基不倒,那就是留得青山在,国可兴、民可富,中国文化将直至永恒与日月同辉。

    三、孔子在民间的形象及其差异
    “忠”若作为一个社会属性被认可的话,“孝”则是作为一个人伦的属性已被民间普遍的认同。中国文化以儒家为首,对孝道的倡导那可是不折不扣的,以忠孝传家也正是儒家在民间深入人心的基石之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樊迟——孔子的学生,他为孔子赶马车时,正赶上了孟懿子为了孝道的事刚来拜访完孔子,谈兴未尽的孔子就与他说起了这事,孔子说告诉孟懿子了“无违”,樊迟年纪轻轻(小孔子三十有六)当然也是如入五里云雾里了,着急就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就有了孔子对孝的通俗的解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地孝敬他们,事之以礼,就是要按伦理规范照应并爱护他们;若是死了的时候就要按伦理规范去葬、去祭拜他们。(当然“无违”只一切孝行的基础,孔子在孝道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多的论述,还在曾子著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本文的重点不在这方面,因此也就不多说了。)而这礼或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以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为依据的。孝道不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的层面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把孝道看得非常重要。
    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是在民间最具影响的伦理道德观念。父慈子孝,家道兴旺,也是人们在追求小康生活时的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正是儒家以及孔子在民间被普遍认同的基础。当然,也是儒家在民间的主要形象的基础。
    孔子在民间的形象——
    在中国的老百姓看来,孔子他是圣人,他没有半点神性,人们对他的尊崇与对其它的神灵的顶礼膜拜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我们的父辈或祖辈,很多是没有文化根底的文盲,但他们对孔子尊崇,仍然比那些深受文人相轻影响的文化人来得真挚,来得有滋有味,真正对文化思想的尊崇正是那些没有文化底蕴的人们的具体行动或行为,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一种道德情怀上,人们重视学——他们要求孩子好学上进,会把孔子抬出来做楷模;他们要求孩子们不能自满自夸,要学而不厌、教人不倦,同样是要用孔子学教精神来鞭策他们;他们希望孩子们成龙成凤,也还是用孔子的人格和学问去激励他们;他们希望孩子们,改善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并提高人生的境界,自然更是要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去熏陶他们,并以此来衡量其层次的高低。
    以前的学堂或私塾,也有过孔子的塑象,这也不能构成了人们对孔子的所谓的宗教性的情怀,更不能说孔子因此就有了所谓的神性。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不是也有那么多的学府里塑造了那么多卓有成就或贡献的学者和先知么,我们这么督没人认为他们都具备了神性呢?我们这么都没有抨击其宗教气息和宗教特征呢?那是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一类的气息和特征,有的正是人们对这些人的怀念和尊崇之情怀,也是对这些人的贡献的一种肯定或赞赏。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正是这样的一种人们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怀念的情怀,他是圣人,他是老师、先贤、智者、人生中修身养性应追求的楷模。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拿什么宗教或宗教的气息以及准教的秽气往他的头上扣呢?我们的良知应使我们意识到这样做的不道德、不体面;我们的责任感,也应使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还儒家的思想学说的清白,——发出最起码的声音。
    至此,我们已对儒家思想学说的精要之处,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不但要破除欲将儒家宗教化或准宗教化的观念,这其实也是一种迷信,不管他的主客观意愿是什么,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良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在毁我中华文化的基石,毁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底蕴。而且还应认清最先进中国文化仍然包涵了儒家的基本学术思想,自然也包涵了新近融入中国的以共产主义为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继承者们的治国方略。这一切就构成了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的行动准则和生存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现行的意识形态或新时期的上层建筑。
    哦,扯远了,还是回到把儒家宗教化和准宗教化的论题上吧。
我们有些人也明知儒家的非宗教性的精要之处,可为什么还要勉勉强强地将其准宗教化呢?真是——儒既非教,奈何非强欲将一个“准宗教”的屎盆子扣在儒家的头上呢?
     一个有道德的人到底该怎么做呢?
    衷心地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用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有道德的人。





----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