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rdnut(沉睡的象)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9), 站内信件
|
以前,陈凯歌的电影我没看过几个,几乎没有完整的看过一个,早期的《荆柯刺秦王》算是有点印象,过去我对历史剧不感兴趣,所以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是画面比较好,对白比较另类,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的导演也一定是个很有个性的导演,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我对他并没有好感,可能跟某位女主持人写的那篇《同居生活》有关,那里的男主角虽然没有明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是陈凯歌,我觉得这帮演艺圈里的人没一个好东西。
其实这都是废话,哪有几个导演没有个性的?陈凯歌最近似乎很红,沉寂了多年的他一下子推出两布大作,《温柔的杀我》(Killing me softly),和《和你在一起》,前不久,凭借《和你在一起》他获得了金鸡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这才使我又开始关注了一下他,看了《温柔的杀我》的开头,又看完了《和你在一起》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导演,让我不禁佩服他的才华和剖析人性的勇气。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的音乐人生之路,但是他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主角是他的养父,他是个伟大的而又平凡的父亲,孩子小的时候他从火车站检到这个孤儿并收养了他,孩子的母亲留给他一把小提琴,这个父亲就认定这是他的母亲对这个孩子的最后的希望,想让他成为一个小提琴音乐家,这个父亲就是以这个信念,把这个孩子从小养大,象对亲生儿子一样对他,孩子的小提琴越拉越好,最后到了北京参赛,他的人生也从此改变了,父亲为了他几乎付出了一切,他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这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音乐家,他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罪都愿意。
对于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来说,片中的少年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我注意到几个细节,父子二人刚到北京在澡堂住宿那晚,父亲无意间发现孩子的琴谱中夹着美女的剪贴画,但是父亲没有立即责怪他。后来孩子认识了他们的女邻居,一位大款的情人,陈红扮演,跟她在一起,沾染了一些城市人的俗气,我不知道他对她的好感是不是从那个印在脸颊上的吻开始的,孩子可能从来没有这样的异性朋友,他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最后把母亲留给他的小提琴买掉给陈红买了一件貂皮大衣。父亲知道此事大发雷霆,对他很失望,那晚他们父子二人吵翻了。
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升级,孩子觉得父亲很土气,看不起他,但是他不知道父亲为了他在城市里辛辛苦苦的打工赚钱。后来他在那个音乐教授(陈凯歌扮演)家住下了,条件好了,琴拉的却不如从前好了,因为什么,因为琴声里没了感情。到了城里,孩子的心一度的远离了父亲,跟那些城市人混迹在一起,大款的情人,急功近利的音乐教授……他天生的纯朴没有了,棱角渐渐被磨平了,音乐里自然没有了感人的东西。他不仅抛弃了音乐,还抛弃了自我。还好,最后他明白了他音乐里面的精神力量是什么,是他的父亲,是他身上那种纯朴,是那个不得志的音乐家的执著信念,是他最初的那种纯洁的人生经历,这些东西都在过去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他以及他的音乐。影片的最后他拿着母亲留给他的小提琴飞奔,在车站为他的父亲和老师拉上一首用心演奏的曲子。我想他的音乐是在说:“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父亲。”
随便说了几句我的理解了,不一定正确,但是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了。
王志文扮演的教授演得很不错,从他的故事里你还可以看到一个被社会扭曲的人性。我记得他在自家四合院门前跟邻居因为一点小事吵架的镜头,还记得他对孩子父亲说的一句话,“你孩子拿了第四是吗?告诉你,他应该拿第一。”这是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他也应该拿第一,他也应该是陈凯歌那样的角色,不过他就没有那个孩子幸运了。
那个陈红的男朋友(程前扮演)相当有意思,你从他身上还可以看到很多男人的嘴脸,呵呵,他在片中有两次打电话的戏,简直绝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这部片子的导演,陈凯歌在片中扮演了一个世故的音乐教授,他收留这个孩子是为了他自己,当初孩子他父亲给他和夫人讲述孩子悲惨的身世的时候,他的夫人感动的哭了,可他却说这种人多了,不屑一顾的样子。后来他发现这个孩子是个天才的时候,他却摇身一变象个严父。他想借助这个孩子再次成功,但是这一切都在孩子参赛的前一天晚上破灭,那把他偷偷买回来的小提琴让孩子明白了一切。其实这种人很多,也许现实中的陈导也是如此,不过我很佩服他剖析人性的勇气,他没有用别人演这个角色,亲自上阵了。
有意思的是,那个昔日同居密友与他一起都在电影节上获了奖,同台亮相,会不会觉得尴尬呢?也许他还要再拍部片子,名字叫作《和你在一起做秀》。呵呵。
---- 我们都是木头人
不许说话不许动
欢迎你来到告别年代->
http://www.jjcpic.com/hardnu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