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gpin()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9), 站内信件
|
《英雄》终于出炉。和其他国产电影一样,成了不甘寂寞的影评人新的讨伐目标。都说自古英雄多寂寞。我想现在张艺谋一定和他所讲的秦王那样非常寂寞。没有人理解他在讲什么。人们赞扬也好,抨击也罢。可是能真正能读懂《英雄》的却比读懂秦王的还少。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说到底也就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可我们的电影观众和影评往往只看到了表面上、形式上的东西。他们寻求某句对白和别的影片某句对白的接近。某段音乐和别的音乐的相似。用来论断电影的质量低劣。就如一个人,大家都有鼻子、嘴巴、耳朵和眼睛。长的位置也都大通小异,但是同样构造出各不相同的人来。如果按照他们那般苛刻不能有相似之处那么我们所见的人们恐怕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我想大家都不会想生活在哪个世界吧。构成一部电影的元素很多。但是一部电影最大的元素应该是导演。电影指导哲学思想就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导演的思想往往决定出电影的思想。这并不是说演员,摄影,音乐,美术等元素不重要,但是说到底还是为导演,为电影的思想服务。通过演员,摄影,音乐,美术等元素对电影思想的理解。更好的释译电影的思想。只有更好的理解电影要表现的思想,才可能理解如何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东西。
电影说到底还是表现人的。是探索人的艺术。社会,历史这些也都是由人组成的。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指个体的人。而是所有的人。通过一些个体的人来思考整个人类的过去和将来。我们很高兴看到张艺谋终于把视野放在人的历史和人性这个命题上来。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就在关注人。只不过他的目光还仅局限于周围的,有限空间和时间的人。视野并没有放到人的高度上来。人们对张艺谋早期的批评多集中与其在外国人面前表现中国人的落后。是么。我认为不是。他是拍给中国人看的。可惜中国人却没有多少人能看懂。反而那些外国人看懂了他在说什么。知道他在讲人。知道他在诉求什么。有人把《英雄》中无名的死是张艺谋为了表现“爱国主义”真是驴头不对马尾。为了人。无名的死是为了人。秦王的确是个暴君。但是当时的秦王朝对于其他仍为奴隶制的六国来说。秦国是一个文明,自由的乐土。以至于六国与秦接壤处经常有人逃往秦国的奴隶(有史料可查)就好象现在的人都喜欢往美国移民一样。中国评论界往往喜欢运用阶级论来评价。张艺谋把一个残暴的落后的封建君主说成了真英雄。在这些评论家眼里是大逆不道的,在他们眼里,英雄是那些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的斗士。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压迫人民的暴君,怎么可能说成英雄。现在共产党都把自己定位在执政党而非革命党的位置上来,而那些影评还抱着革命英雄主义不放。电影是一门艺术,早在一千多年前司马迁写传就有写人不写过的立论。可现在那些影评却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来表现一个电影里面的艺术人物。雷德利·斯科特在《角斗士》里把恺撒大帝说成了一个哲人和光明的传播者。但是事实上恺撒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帝国君王。什么是艺术,我想那些影评应该好好理解一下。不要整天抱着一知半解拼命的去抨击别人来换得自己一些所谓的虚名。 斯皮尔伯格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来审视着科技带给我们的后果和可能的灾难,用幻想来表现人未来的存在。张艺谋不可能(起码现阶段)这种高度。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还不能想到这么深层的东西。但是这不能影响张艺谋对人的思考。选择《英雄》是张艺谋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而他所在的环境也决定了只能用这个题材来表达他的思想。无奈的是没有人能读懂他的诉求。
很有可比性的是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世界局势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强大的秦王朝被强大的美国所代替。世界依然是数雄争霸。也许美国人和秦王一样有着寂寞的心吧。美国人的雄心是建立以美国为样子的社会。从这点上来说美国人很容易理解秦王。现在美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当时的秦王朝又何曾不相像呢。当时六国都仇恨秦国。就如现在全世界的反美情绪如出一辙。美国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自由的地方。可是对于其他国家并不这样认为。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在一些人眼中也是英雄,就如刺杀秦王的刺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英雄一样。美国人看了这部电影恐怕都免不了要触景生情。而《英雄的结尾》又是美国人所愿意看到的。美国人真希望那些所谓的恐怖分子能如影片中的刺客那样。所以〈英雄〉在美国受欢迎将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国内《英雄》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很大的争议或着给蒙上一层别的什么外衣。
《英雄》体现了张艺谋哲学思想的升华。也使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对人的思考。而不是在为某些民族的感情所限制。而人们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的,往往评论是还思维定式的认为张艺谋在用中国特有的民族情调来满足老外的猎奇心理。张艺谋是一个很有功底的导演,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在《英雄》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虽然个别地方处理有欠妥之处,但也瑕不掩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