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unleio(junleio)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19:11:40), 站内信件
|
苯教自西元785年,遭到第二次迫害直至西元1017年,辛钦露格发现苯教经卷,开始了所谓的苯教后弘期,从此,苯教即以一种完全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出现了。在形式上仿照宁玛巴教理和仪式,把自己整个教义亦划为九乘,又从宁玛巴中窃取一些思想来滋补自己。创造经文集(《甘珠尔》,《丹珠尔》),有了内容齐全,并富有思辨哲学的教义。这是个很大的发展。
朗达玛灭佛是佛教的黑暗时期,许多佛教徒的遭遇与苯教在墀松德赞时的遭遇一样。此时,佛教的势力濒于消亡,仅限于边远地区的民间流传,而苯教的基地也在民间。这在客观上给苯教带来很多方便,他们可以有恃无恐地大量抄袭佛教经典,以弥补自己教义理论上的不足,据载他们把佛教的《广品般若》改为《康勤》,《二万五千颂》改译为《康穹》,《瑜伽师地抉择分》改为《苯经》,另立各种不同名目的诠释。例如,佛法中所说的正觉,苯教称之为辛日阿。法身名为苯固(苯身),般若佛母改名为萨智艾桑,报身为■桑(普贤),菩提萨埵名为雍仲萨,上师名为苯色,空性名为阿其尼,十地名为智灵胁吉(无垢晶地)。诚如佛家作者所说︰‘苯教僧侣把佛教经典改头换面,稍作修改就当作自己的经典了。’
苯教对佛教采取一种和解态度,承认苯教与佛教的教义是相同的,承认释迦牟尼是苯祖顿巴先饶的化身,传授达摩,并且默认佛教的基本理论,诸如无常的观念、四大皆空的教义。
‘香巴拉’是佛教时轮金刚乘中的一净土名,即佛陀讲授时轮金刚的地方。由贵种王朝世领其地,该地状如八瓣莲花,跟苯教所描绘的俄毛隆仁一模一样。苯教传说中的俄毛隆仁占据世界三分之一,也被描绘成一个八瓣莲花形。
佛教中‘■’原是古代的一种符号,咒护或宗教标志,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是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苯教亦模仿这个符号,但是,他们向相反方向旋写,遂成‘卍’样,标志着永生、恒固。因此,苯教徒朝拜圣物时也是按逆时针方向转行,与佛教完全相反。
藏传佛教中有一个包罗万象,比所有其他祈祷语更为流行的‘六字真言’,即神咒‘嗡吗呢叭咪吽’。法籍日人藏学家今枝由朗在《敦煌藏文写本六字真言简析》的论文中认为,六字真言‘嗡吗呢叭咪吽’这一咒语是最古老的《大乘庄严法王经》中所阐述的,而《大乘庄严法王经》最晚在六、七世纪间就有了梵文版本。著名的苯教咒语‘嗡吗吱■■萨莱哆’代替了佛教中的‘嗡吗呢叭咪吽’,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创造。象雄语在苯教中的地位,正如梵语在佛教中一样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总之,佛苯是在相互对立中,彼此相互影响,并吸收对方的有利成分的。佛教为了在西藏站得住脚,竭力收纳苯教的神祇为自己的护法神,借用了很多苯教仪式来改变自己的面貌,使自己西藏化,并取得民间的承认。而渊源于阿里象雄的苯教经典又不断地从佛教中得到补充。这样,除了拥有专用名词和术语外,佛苯之间已没有明显区别了,界线亦愈加模糊。而后期苯教也建立了一些寺院,供僧侣居住和修习自己的教义。
西藏古代文征主线,是以传播苯教思想的象雄文明和传播佛教基本教义的思想而合成的。这两大文明在以后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影响,并趋于一致,糅合发展成为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成为广大藏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苯教和佛教在西藏的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过程,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多方面了解藏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史。特别是对于研究藏族古代文化、哲学、历史、民俗、伦理等课题,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