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lin(牦牛)
整理人: lilin(2002-11-08 00:03:51), 站内信件
|
“不是以死亡论证勇敢,而是以勇敢超越死亡”
以下是一次采访片段,采访者是广州某电台节目主持,对象是华师洞协前辈罗洁源师兄,内容是对野外探险的看法。现仅辑片段,以飨读者。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你对现时兴起的旅游探险热看法如何?
罗洁源(以下简称“罗”):唔,不如先让我讲讲对探险的看法。
首先,我绝对反对背个包,扛个帐篷到野外住几天就叫“探险”,这只能称“野营”。探险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要到野外。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家怎么能算探险。第二、有目的性。探险的目的可以有三种:1)挑战自我极限;2)出名;3)科考。无论你是什么动机目的,都是认可的。但无目的的瞎闯决不叫探险。第三、有计划性。详细的计划有助探险的成功——探险的成功在于有所发现。第四、环保。这是对探险成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素质。第五、科考性。千万不要被“科考”的字眼吓怕,科考人人可做。有一本书叫《与狼共舞》,讲一个人与狼生活在一起,记录了狼的生活习性。这对比起高深的理论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第六、安全性。探险不是冒险,没必要用自己生命作代价。第七、组织性。探险当然可以是个人活动,然而个人活动毕竟受自然的种种限制,一个团结互助的团体往往是成功的基础。在此方面,洞协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卖广告?)
言归正传,再讲讲你刚才提到的“旅游探险”,你可以发现它与我刚才提到的几点探险要求有许多出入,所以我不认为那是探险,它不过是一种观光,只不过路难走些罢了。
记:言下之意,你不提倡这种所谓“探险”?
罗: 提倡,我绝对提倡,那可以是真正探险的入口,而且人与自然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的谐和,环保意识就会油然而生。而且这种观光比一般寺庙游,购物团有趣得多,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记:这种旅游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毕竟它的安全系数比较低。
罗:在此,我想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关于“探险”、“冒险”和“遇险”的区别。
举例,悬崖上有朵花很漂亮你想爬上去摘回家,那是冒险;悬崖上有朵花很奇异你想爬上去摘回去研究,那就是探险;你爬的时候突然遇上泥石流,不好意思,你遇险了。险时时可遇,你冲过条高速公路,想验证一下究竟死不死得去,那不险吗?很危险,但不值得。探险重于“探”,而不在“险”,重在发现,而不在冒险,遇险只是探险的附带因素,而探险就要减少遇险的机会。
记:那你对刘纯顺徒步穿越罗布泊的看法……
罗:不赞同。他不该挑全年天气最热的时候去,他没必要冒这险。
记:那旅游探险还是蛮安全的?
罗:对,只要你不冒险。
记:听说你们几个在97年柯受良飞跃黄河壶口瀑布前两天已经单绳跨越瀑布,可否讲讲你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感受?
罗:我实在不想吹这件事。(笑)
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对热热闹闹的媒体炒作的小小回应。只想证明跨越壶口瀑布是每个人都可作的事情,不是什么壮举,也无任何贡献,不值得把它吹那么大。
其实我真不想吹那件事。(笑)你也能做到,只要经过小小训练。
师兄性格随和而不随俗,对事严谨而不严肃,诙谐幽默,风趣儒雅。他说过一句转述北方登协的话:“不是以死亡验证勇敢,而是以勇敢超越死亡。”深感赞同!
(小琳98年初稿)
附带说明:
本文写于一年半前,当重新整理此稿之际,师兄的音容笑貌重泛于脑际。Anyway, 在此对师兄说声:“Thanks a lot !”
希望各位将此文向各志同道合者推荐。
---- 小琳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