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_yuan(甲甴㊣ @ 深圳)
整理人: lilin(2002-11-07 22:09:40), 站内信件
|
西藏是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藏高原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而揭开了西藏地方历史的序幕。到了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上的人类分布更加广泛,由此发展成为今天的藏族等其它少数民族。居住在西藏高原的藏族、门巴族、洛巴族、回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娱乐礼俗禁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藏族自称“博巴”,人口340多万,西藏自治区境内有220多万,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糌粑、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为其主食和饮料。穿着用各种叱料和牛羊皮做成的藏袍,妇女腰束围裙,男女均佩戴各种宝石装饰品。在牧区和边远山区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牦牛、毛驴、马和牛皮船,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藏族无姓,一般为四个字或两个字的名字,名字多取于佛教经典中的吉祥名称,藏族的节庆繁多,以藏历年最为隆重,其次为望果节、赛马节等。藏族流行天葬、水葬、火葬和塔葬,以天葬为主。据说,天葬是人死后,由喇嘛把尸体剁碎喂秃鹰,以达到升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回事,请进藏来仔细研究。
高原上的图腾
来到草原上的人们大都背负着行程的尘埃,贪婪地吞噬着草原的气息,往深处走去。试图去清洗被嘈杂和浊气塞满了的肠胃,试图去聆听草的低语马的嘶鸣。神的草原上的人们在夜晚不大串门。他们围坐在自家帐篷里的炉火旁,或喝奶茶,或吃糌粑,或缝着马鞍迭着马镫,或忙着别的什么。大家相玛间的话不多,至少不像内地人一家围坐在一起时的情形,情长礼繁。然而,这里同样有着家的感觉、家的温馨,但更多的是,透过牛粪燃烧起的火焰,会看见一张黝黑平静的面孔,会看见英雄的过去和忍耐中的英雄的行为。
在这里可以采撷到许多雪山神峰的传说 ,对于生长在这里的人们来讲,他们都可以不停地讲出许许多多神山鬼湖格桑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一个生命的传说。一名骑手为一个信念变成了雪山冰峰;山神为了普渡众生,撒一把珍珠变成肥沃的草原.......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不是在对你讲故事,却更像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回忆,是前不久刚刚发生过的。在烟雾飘缈的时分,从经年累月饱受风沙和烟熏火燎的双眸中,会清晰地看到:蓝天白云下雪山走来骏马奔来鹰从去间飞过,草原也从脚步下延伸到了很远很远的远古时期。来到这里的许多人常常在震撼与沉醉之中,去掉了一切嘈杂的记忆和假模假样故做深沉的面孔,在星河之下环视着感受领域的世界与环绕神山的精神旅行,让灵魂对自我进行着审视。更我的人们把祈盼作为一种语言,而这里的人们则更多地把祈盼作为一种行动、一种劳作。
有位往石头上刻经文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九岁时就跟着别人在这里刻。他刻的经文不知被别人拿走了多少块,也不知被拿到了多远,他却除了仅有的几次围着一坐雪山磕着长头祈祷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长年的劳作使全的躯干和手臂完全变了形,七十多年的道道刻痕像全部刻在了他的脸和手上,可那一双眼睛却十分有神,没有一点点暮色。从这双眼里,我们不难理解生命的倔强,和生命之流从历史皱褶的谷底流淌开来,最终又默默地汇成大海的悲壮。
对生命本质的认同,对草原上的人们来说只是非曲直倔强地围着雪山圣湖在心默默私语。这用闹市之中人们随口而出的“无奈”是无法解释的。“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的”。他们每个人都背负首自己的“过去”,带着强烈的无法丢弃的心愿,摇着转经筒,沿着一条相对固定的心路,以独有的磕长头的方式俯爷于天地之间,尽涤着前今世的罪孽。不用血肉之躯去经历千辛万苦,并跨越真正的时空,就不会有心灵的虔诚。
在草原的各处,都会听到几乎是同一种声音讲述的近乎相同的故事、唱着相近的歌。听多了,听久了,那些沧桑单调的音调便有了形态、光彩和清香的味道。这从远古传来的声音,在每个草原人的喉间低回,相继撞合为一体。随着傍晚的青烟,随着阳光下升腾的紫雾扶摇而上漫漫扩延、升高,在苍茫的高原之上交融成天籁之间,构成了对生命对自然,对已知对未知界的赞美诗。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以及来而复往的生者与死者,用毕生的精力咏唱着的生之曲,在高原万水千山中此起彼伏地回荡......
风马旗简说
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风幡,风幡在藏语中称为“隆达”,直译即为风马旗的意思。风马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对动物魂灵的崇拜而来。最初的风马是直接将羊毛系挂于树枝草丛,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上极可看到牛羊头颅等物/。
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的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气聚集之外(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的传达和实现。到后来这种理念延伸到各个层面,喜庆时张挂风马是希求天、地、人、畜吉祥谐和;起帐建屋时张挂风马是驱灾避社员俅 平安;山河路口张挂风马是希望舟车无碍,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则是超渡亡灵寄托哀思,等等。总之,风马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媒介。
常见的风马旗多由布制成,也有用麻纱、丝绸及土纸的。风马有方形、角形、条形等,通常为10-60厘米不等的长开或正方形。风马小可到一条一楼,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挂于绳,或随意抛洒。劲风吹拂之时,成片成串的风马在蓝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飞舞,精神及愿望一意币。
风马旗的颜色分白、黄、红、绿、蓝五种。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宛似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宛似红火永兴旺…….在藏族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宝马(背驮佛法僧三宝)居中,大鹏金翅鸟、龙、狮、虎等动物环绕是风马典型的构图,它们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环往复,生命经久不息。另还有佛像、八宝吉祥和佛经等图案,它们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属刻版的。拉萨附近的几家传统作坊和寺院、后藏日喀则以及康区德格是风马的三大雕版印制中心。
拉萨一带的风马图案严谨而富丽,无论宗教感还是艺术感都显得正统一些,药王山一带非常多;后藏一带则显得世俗生活化,形式、内容较为自由灵活,新年时多在乡间寺庙民舍的屋顶以及村口张挂;康区的风马大片大片回环往复,色泽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烈,如安多、湟中一带颁于黄河源的风马直如幡城一般;藏北风马因多从玛尼石上直接拓印,尤显粗犷豪放,象藏北的生命一样张扬洒脱。另外,林芝工布、米森等地的风马往往是直接悬挂在古柏上的,五六个一簇,迎风招展宛若大旗。
藏族非常看重风马旗,旅游者经过这些地方进可往玛尼堆上添加一些石头,但切记不可乱动和不敬。
---- 我係壹個光頭穿耳窿有TATTOO嘅大肥仔----曱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