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djgd_001(捡爱)
整理人: mysinger(2002-11-05 22:36:46), 站内信件
|
家乡的端午节,许多风俗,至今仍沿袭。
端午前一天,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络子”。祖母的旧木箱里装着一些碎花布头和彩色丝线。她就用这五色丝线,为我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端午一早,祖母就开始忙碌。她穿着蓝袄蓝裤、系一条蓝底白花的围裙,用“五味草”煮了一锅鸭蛋。“五味草”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鸭蛋一熟,我就挑了个最大最圆的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麦螺的习俗。麦螺这东西不昂贵,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祖母喜欢用五香煮麦螺。我和村里的小孩拿了半碗麦螺出来,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麦螺,留下螺壳,就用弹弓一个个射到学校的屋顶上,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
初四一早,祖母就叫我去田野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祖母说这样能避邪。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腮腺炎,下巴肿得鼓鼓的。祖母会针灸,她用门框上的干艾草,卷成一团,“哧”一下燃起来,按在孩子下巴的肉上。燃着的干艾草冒出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这样几次,有时肿鼓鼓的下巴会渐渐瘪下来。
祖母包粽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包的肉粽子,吃后唇齿留香。每年端午节,都有女人拿着棕叶来请教祖母。这么多年了,我仍能清晰地记着祖母包粽子的道道复杂工序。先把棕叶浸在一个大盆里,一遍一遍漂洗干净,捞起晾干,将糯米淘洗干净倒在一个盆里,将一块五花肉切成丁,用盐、酱油腌一会儿,然后祖母坐在一只椅子上,左手拿两张棕叶,面朝下,相叠,右手另拿一张棕叶,面向上,交叉叠在左手棕叶的尾部,以接长棕叶,然后将棕叶叠成漏斗状,用左手拿住,右手放入米,在米上放几块肉丁,再盖上米,最后折转棕叶……祖母每年都会告诉请教她的女人,水要浸没粽子,才不会煮出夹生粽:先用旺火,后改小火;撤火后,粽子还要放在锅内闷一会儿。我围着灶台转来转去,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祖母的手在蓝底白花的围裙上擦擦,然后微阖双目深深吸上一口气,陶醉似地说:真香呵!
祖母已过世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现在每年端午,我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回麦螺用五香煮,但我没有包肉粽子,尽管包肉粽子的道道工序我都熟悉,但毕竟太费时了。因为街上都可以买到各种粽子。我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一个一元钱,但我怎么也吃不出祖母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