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吸水器的“方”与“圆”:关于孔子的宗教观(5)

主题:吸水器的“方”与“圆”:关于孔子的宗教观(5)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1:04), 站内信件


      五、“仁”的不同境界
     “仁”公认是孔学的中心。但是,“仁”在孔子那里,有高层与低层之分,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仁,有经验世界中的简单直接、清楚的道德人伦介定的一层。如: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述而》)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这个层面上,牟钟鉴等认为:
      “‘仁’本是西周金文中一个古字,《说文》讲:‘仁,亲也,从人,从二。’从‘仁’字的结构和语源上看,仁的实质是展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所以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讲:‘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字从人二。’孔子不仅继承了‘仁’这样一个道德范畴,而且通过‘忠恕’之道对‘仁’的概念加以发挥,合理地解决了西周宗教伦理崩溃之后,新时代世俗伦理的价值源泉问题。”(见《中国宗教通史》,上册)
      但是,象陈启云那样的学者认为,这并不是“仁”的全部内含,这只是“仁”在经验世界层面的展开,孔子的思想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另一方面,孔子却又一再说“不知其仁”(《雍也》)。孔子曾赞许冉雍“雍也可使南面”,但另一个场合下,孔子却说冉雍“不知其仁”(《公治长》)。对于问及其他弟子“子路仁乎”“求也何如”“赤也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不知其仁也”。很显然,这一层中的“仁”与“我欲仁斯仁至矣”,并不在一个层次。
      还有一个孔门弟子,子张,后代文献《大戴礼记  卫将军文子篇》载孔子曾赞扬他不弊百姓,其仁为大。《列子  仲尼篇》甚至说子张:“师之庄,贤于丘”,但是《论语  子张》却记:“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这里,连后世的大儒如郑玄、王肃、朱熹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过,清人阮元却有一番话可以供我们参考的:
     “孔子言仁者详矣,曷为曰罕言也?所谓罕言者,孔子每自谦不敢自居于仁,亦不轻以许人也。”
      孔子对高层的“仁”,都以一个“知”字突出: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竹添光鸿《论语会笺》笺云:“圣人看得天下义理无穷,一人之见识有限,原知之不尽。故曰吾有知乎哉,非谓毫无所知也。”程子曰:“圣人之教也,俯就若此……必降而自卑。”
      孔子总是“慎言”: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是知也。”(《为政》)
      陈启云认为:“‘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的‘知’,不但是在经验世界中真实可靠之‘知’,也是站在‘知识论’的立场上对超越真理的正确态度,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在‘经验世界’认知立场上对‘理想世界’的正确认知。”
又云:
     “在之方面,孔子的答语,特别突出‘知’字,正可以矫正传统儒家过于注重‘德性修养’的泛道德主义,和近代学者以为孔子不重‘知识论’的偏见。”

      应该说,后来的儒者,还有是有大智者能够领会和把握到孔子“仁”的深层意韵。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说:
      “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亨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礼义廉让之行,有是非逆顺之治。文理灿然而厚,知广大有而博,唯人道可以参天。”(《王道通三》)
     又云:“生育养成,成而更生,终而复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无已。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诸侯》)
      这里揭示的“天即是仁”的思想,我想朋友们马上会联想到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爱”的思想,这两者的说法相似吗?极为相似!这说明,对上帝的认识,对那个“无言”的神的领会,并非基督教的“专利”。信仰天主创造万物的犹太教、基督教思想,在儒家中竟然呼之欲出!保罗在《罗马书》中那段著名的言论,看来也可以理解为与儒家的“天人感应”一样,是建基于生命理性与天道的感应生发之上: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
      保罗说的“虽是眼不能见”与儒家的“天之无言”,一个意指吗?分明就是了!
      当然,作为完整的宗教与儒家的性质、取向、认证和命运,是迥异的,这里,我无意说儒家与基督教是可以互换,它们的相似相通,是一些层面上的东西,并不是整体性的。这里,我也充分注意到两者的质的区别,但是,如果说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可交流的地方,则我不同意。
      在“仁”的超越层次上的论证,儒家与基督教有惊人的相似相近之处。这一点足以说明生命理性的运行,自有其先于高于“人”的地方。儒家的“超越”是“带宗教旨趣”的,或者说就是宗教性的超越观。

                                                        (未完,待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