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美文佳作〗
>>精华暂存>>百科大全>>留在记忆中的绿茶

主题:留在记忆中的绿茶
发信人: linerbaby1973(闻香品茗)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10-29 19:51:15), 站内信件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贵州山区的一个劳改农场度过的。 
    那是一个专门生产茶叶的农场,满山遍野的茶园,茶厂的烟囱仿佛永远都在冒着白烟。种茶的是在这里服刑的犯人,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或咖啡色的制服,永远都在不停的忙着挖土、洒水、施肥、喷农药、捉虫、采茶。他们的衣服背后都印着“劳改”两个大字,在阳光底下闪着刺眼的白光。有时候他们会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唱的都是山里的一些小调,韵味十足,像穿过林梢的风,在山坡山飘得很远、很远… 
    劳动改造,会让人的灵魂变得纯洁。 
    我们放学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他们收队,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犯人从我们身边列队走过,有一点点害怕,但又有一丝丝的亲切,因为我喜欢他们的歌。 

    劳动的人民喜欢唱歌。 
    纤夫有船夫号子,纺织姑娘有纺纱歌,采茶也有采茶的歌。 
    5岁的时候妈妈就背着我看了好几场《刘三姐》,里面的那些歌早都唱得滚瓜烂熟了。其中有一首《采茶歌》,特别好听。 
    我幻想着有一天可以穿上刘三姐那样的服装,头上再插上两朵粉红色的小花,去到那高高的茶坡上放声歌唱… 

   父亲是这个农场的场长,很能干,也很严厉。 
   父亲说那些歌唱演员最轻松,不用劳累不用操心就可以挣到工资。可当我在作文里写下我的理想是以后当个歌唱家以后,父亲却说我没出息不想好好学习成天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其实我那时候学习很用功,每天不做完作业饭都不肯吃,每次考试都掉不下前三名。理想嘛,想想而已,又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可以实现的。 
   而父亲对我的要求永远都是那么高,恨不得把刘三姐、小一休 、霍元甲通通从我的脑袋里挖走,然后灌进些陈景瑞、华罗庚、居里夫人什么的。气得我常常在心里说他是个暴君。 

   清明过后,茶树上的芽儿都争先恐后地长起来了,采茶的人便忙起来了。为了抢摘春茶,每年这个时候,场部就会通知学校放假一个星期,全体师生都去帮忙采茶。 
   茶花好像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吧。 
白色的小花朵星星点点的点缀在茶树中间,把花蒂摘下来,轻轻一吸,会有蜜一样甜甜的汁,胜过任何一种糖果。而茶果成熟的时候,就会有人把它们摘下来晒干,制成茶油,据说用来洗头头发会变得又黑又亮,可惜我没有试过。 
   上山采茶啦! 
   系上小围裙,戴上小袖套,背上小茶篓,拿上小镊子,出发喽! 
   那些刚长出来的嫩牙真是可爱呀,水灵灵的,真让人不忍心把它们摘下。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左右开工,摘得飞快,而我,总是小心翼翼的一叶叶摘下,再放进我的小茶篓里,到了下午收茶的时候,总是老师把他摘的分一部分给我,才能交上去。 
   茶树里会有茶虫,不小心碰到手上,痒痒的,很难受。我们就用小镊子去捉,捉下来的虫子集中在一起,丢到池塘里去喂鱼。到了清鱼塘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分到几条大大的草鱼或是鲤鱼,养在水缸里慢慢吃。 
   而新茶制好了,每家每户也会分到几斤。 
   于是,我从小便学会了喝茶。 
   有一次采茶的时候还偷偷抓了一把放在小口袋里,想回家来自己炒。可被妈妈发现以后骂了我一通,说炒茶很复杂的,我自己怎么能炒?不可以拿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茶叶去浪费。于是再也不敢啦! 

   那时候,我们农场出产的茶叶都是粗加工后,批发给广东的厂家,经他们精加工然后出口。 
  “我们的茶叶那么好,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包装好去卖呢?”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这句话,启发了父亲,我进县城里念初中后,我们农场的茶叶有了纸盒包装,取名“飞云云雾绿茶”,除了广东,还销到了其他一些省。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天天喝的茶就叫“绿茶”。 
   后来父亲到广州开会,带回去好多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茶,这才知道,茶叶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品种,那么深厚的文化。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幼稚。 

   而到现在,早已习惯喝功夫茶,绿茶很久都不喝了。关于绿茶的记忆,也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但每次想起来,总有些温暖,聚在心里,久久都不会散去。

 (这是发在茶版的一篇旧贴,曾被推荐入今日视点,转过来,当作是见面礼啦~)http://www.teagift.com/images/xp4.jpg


----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