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zihu(易须)
整理人: bazihu(2002-10-28 00:21:53), 站内信件
|
窃以为,读鲁迅,不可不读不可不知其身前身后事,不少人觉得鲁迅的文章不好读,一是语言生僻,二是所指隐匿太多,不知所云~尤其是他的杂文,觉得他偏激甚至恶劣,这些都是有一定背景的~我觉得有一本书也许可以多少了解一些文章之外的鲁迅。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我手头的这本的版本是199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将近六十万字。
正如编者的宗旨是:摘除涂饰在鲁迅头上的光环,涂尽洒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水,还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的鲁迅。我读此书的目的也在于想要找寻常规之外的鲁迅。或者说是从他最一般的态度去透视不一般的情况。
很久以前也只是从唐TAO的一篇小文里知道鲁迅似乎是一个“吞吐利剑、睚眦必报”的人,可不想至结下这么多仇敌,他的后半生,说是在论战中渡过怕不为过。书中共八个部份,主要是与复古派论争、与现代评论派论争、左联时期参加的三次论争、左翼文坛内部之争、有关中西文化的论争等。一篇篇读下去,虽不能完全了解其论争的意义实质,但对于他的能够孤军奋战且总能够给对手以迎头痛击而感到十分的惊佩。难怪各类鲁迅的漫画、速写总是以他那一头怒张冲顶的发须为其主要特征的。
全书感触最深的有几点。一是鲁迅个性的“硬“,毫无旧中国封建文人的奴性、卑性,他从不刻意地将自己摆在所谓“文人”的位置上,因而也就缺少一种文人特有的酸和腐,他总是绝不留情地揭露、批判、抨击,而无论对方是一种怎么的位置、是否决定或影响自己的利益。既使是吃了苦头仍然一如既往。
二是他的“寂寞”。当然这不同于那种伤春悲情的小女子式的寂寞。而是自己清醒但是找不到同样清醒的人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一种孤军奋战的寂寞。令我感慨的是,他能在那么长久的寂寞中始终顶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讽刺、挖苦、撕咬、刻毒的辱骂、攻击……而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论争。更令我吃惊的是,这一复杂艰难的过程中,他又始终带着一种超然的、智慧的幽默。想起他的《秋夜》来,最早在初中读过了时候就是觉得便迅在以枣树自况。与其说是鲁迅以寂寞而服人,不如说是他那种叫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令人叹服吧。
第三,鲁迅对青年人的宽容和爱护。我想这一点也许可以直接归结到他的爱国情感上去的,有不少细节读来很受感动,他对青年的关怀,真是毫不求回报而一心一意付出的,比如说高长虹,鲁迅为了他竟是吐了血的,然而他却是不肯深究便一味误会,甚至于背后射毒箭,置之死地而后快。鲁迅却表现得很宽容,并不用与人相骂的形式去回报。不过其实也是很心凉的缘故吧,悲凉地自舐伤口。又比如田问山,除撒泼外便是“悲天恸地地叹命运多舛,叹世事不平”,而鲁迅的平和也令人吃惊。这样的姿态背后,是多大的自我克制呢?
第四,鲁迅的智慧。这一点是建立是他的博识广历之上的,无论是与复古派,还是现代派,无论是左联的敌人,还是左联的内部,无论中中国派,还是西方派,鲁迅在论争时总能够以其犀利的笔锋一下子刺中要害,让人痛得一下子哑口无言,或者直接失态。在论争的来回中总是抓住对方的漏洞使其自打嘴巴,这样的气势,要在文人圈子里找,恐怕难点。
除上之外,我觉得其实鲁迅也有比较感性的一面,或者直白说是凡夫俗子的一面。从小到大,任何老师评鲁迅作品从来是赞不绝口而绝无半句微词。这里,倒可略窥一二。
第一,鲁迅对有些极厌恶或不屑的人态度也有过分的时候,超越了“公”的范围,带上“私”的颜色。对章士钊、梁实秋、顾颉刚、陈等,极尽挖苦之能事,甚至巧妙以对方生理缺陷做引子。而他对田汉、廖沫沙等圈内同志也是一旦误会,宁愿决绝到底也不愿意求证化解的。颇有点类同《躲雕》里面那个孤绝傲世的黄老邪,艺高人胆大,就将天下人尽数得罪了,又有何干?
第二,鲁迅确如已之所言:“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他对论敌的态度总是要作成一生一世的模样,半点不肯松口。这一点相信徐懋庸是吃了苦头的。
第三,鲁迅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放弃的人。许多他曾热情指导帮助过的激进青年,一旦触怒了他,便大有终生逐出师门的意思,他自己亲手将一些人赶到了实际上可以不需要的一种对立面,不知道他自己体味这种情况时,拿烟斗的手会不会有一点的颤抖?
我一直不太敢写关于鲁迅的文字,说不清有多少种情绪混杂在里面。上面是九八年读完这本书后写在日记本里的感想,经过整理压缩成了这千把字,非常肤浅,也有一些额外的发现,可以当作下一步深挖的材料。这几年关于鲁迅,只反复地读他的《故事新编》和其他的一些小说,杂文不如以前读得勤快。一来是毕竟两代人是间隔着的东西太多了,二来却是因为读那些文字,会有一种不自觉的烦乱,无可命名。
----
评论空间
经典故事
人物如烟
殿前欢
悠然乎,
春秋闲看腊梅疏,
莫争魏蜀与东吴。
诗酒江湖。
真豪杰胸胆粗,
大丈夫柔情愫,
问天下谁如许。
易须是我,
我是易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