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系赣江>>
【江中悠友·个人专辑】
>>个人文集>>温和地烂个人专集(wenhedelanlan)>>散文集>>一些扛不住想说的话~,对不对单说着,至少我是诚恳的~

主题:一些扛不住想说的话~,对不对单说着,至少我是诚恳的~
发信人: wenhedelanlan(温和地烂)
整理人: boarduck(2003-04-13 17:03:16), 站内信件
颓废——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溃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
   
  首先从颓废讲起。好象是阿城说的: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乃至大废不起,可着劲儿折腾,玩得就是一个腻味。潜台词也就是说:“哥们儿什么见过,什么都玩过,什么都有乐,可是觉得没劲乐,玩腻乐~”,这是种被极度夸张并扩大化的空虚,《红楼梦》里面的颓废就是这意思,最后落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一片。再讲到八旗子弟,提笼架鸟,终日游荡,些许有追求的人,意识到精神空虚乐,亦可自称颓废。其中却有异类,如王世襄先生,生能把玩儿变成了一种学问,从斗蛐蛐、溜鸟儿到收藏家具,每样都能出上一本书,这就又另当别论了。另提一点,中文里颓废、颓丧、颓唐、颓靡以及颓放,意思各有不同,需仔细辨别。

  五四后,高炎生《欲望之都》中提到妓女从良后无处可去,惶惶不可终日,以泪洗面,忽一日顿悟,发觉已是新社会,再三惦量后决定自尽,这傻闺女也算位高人,颓到能够主动献身与新社会抗争,值得表扬。后来又有更无厘头的叫作“妓女罢工——抗日”,她若泉下有知,估计又要感慨半天。

  历史上玩颓废的老祖宗,当属那位被凯撒砍了脑袋的马内松,这老哥们儿死得冤枉,本来是埃及的一个祭司,受命写《埃及史》,写历史您就好好写吧,非得玩文学作哀怨,他爱上了克丽奥佩脱拉,然后就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把那闺女的风流帐一一算个清楚,下笔毫不留情,连带着把凯撒也扯进去,最后被士兵堵在神庙里的时候,他还在写最后一首诗(据考这应该是写给法老的情诗,外国人哪儿有咱们祖宗那么高尚丫?他要是留取丹心,照得就肯定是床第而非汉青乐),马内松双目呆滞地抬头看了一眼最后的阳光,就被XXX了。而由他书写的埃及史中关于爱恨情仇的一段,亦被焚毁,再也窥不见乐。

  现今网文之所谓“颓废”,大半可以换成“颓丧”或“颓唐”——臊眉搭眼、欲语无言、涕泪忽至却不知所云,其本意就是炫耀颓废,“瞧,我多颓废,倒推回去也就是说我以前什么都玩过什么都见过”,这些努力使自己看上去象一个新都市贵族的写作群体,其实倒更象是乡镇企业家,经历几场小市面便抑制喜悦强敛欢颜,强努着假颓呢。上海有个叫卫慧(我原来还以为是安妮宝贝写的呢!没扛住,卯乐几眼)的写乐本《上海宝贝》,上来就是浑身疼痛包括下体什么的,说来说去也就是泡吧喝酒上床外带玩几道不知所谓的伪行为艺术,呵呵!看那封面上,她本人长得倒有点象行为艺术。窃以为那书名不妥,该改成《青浦村妮》或者《嘉定农民》什么的。关于这一点,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里面讲到那些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国人(包括民工、小县城的反叛青年),时刻都在模仿城里人的作派,模仿得很认真,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学得用尽全力,但事实上他们却永远不可能象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就象这帮假颓份子永远不可能学象一个真正富有贵族气的欧洲小资产阶级文人那样),这是一种很辛酸的处境,让人尴尬(例如前些日子把自己贵族得找不着北的潘虹,刘晓庆之流)。

  关于颓废的例子,实在太多,从人到文学作品,若类举起来,实在是费劲,就先不提吧,真想了解颓废的定义,看红楼梦足矣。

  意象之颓,波澜壮阔,庞杂不堪,光说是说不清楚的,须意会。

茫然——
“望着窗外大片大片的金色麦田,我突然空了,我不知道我自己倒底要什么”

  一般来说,茫然都是突发性的,本来好好儿的,一下子就找不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就郁闷,接着感慨,通过文字去换取观者的共鸣,“人活着,真他妈累!”,累就对乐,累了之后呢?潜台词就是“我是疲惫的,我是忧郁的,我在思考在挣扎”,而这种错觉,给人带来的往往是精神上短暂的撕裂感,通过疼痛来启发内省,有点象于坚早期的口语诗,或者某地铁口讨饭吃的流浪歌手。通过茫然,使他能够误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者(可从他们凄楚的眼神得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诗化的悲剧人生,这是种非常美妙的体验,有错位的快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扮演欲。当丫们正在为这种茫然失措的情绪洋洋自得时,却殊不知“往往总想灌醉别人,最后倒下的却是自己”,归根结底这还是在意淫丫!,虽然写字时曾努力使自己陷入到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情境中去,但是完事后,未能及时脱身,把这种情绪带出来以后,煽人未遂倒是先把自己给煽着了,就很有些不要脸的意思乐!有点象马戏团里的猴子,一上了舞台就以为自己是主角,可回到后台,却还是吃不到驯兽员的伙食,所以我相信,马戏团里的猴子经常是忧郁的。

  写作的人都是聪明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够清楚地描述出茫然来,就应该期待读者可以自如地对待这种非真实的茫然。

  这就好比“道可道非常道”一样,说得出来的茫然,就不是茫然。

  举个例子,维特爱上夏洛蒂之后,根本作不出一幅她的画,原因就在于他陷在情感中无法脱身,因而就无从确切地表达感同身受。

  对于茫然,我至今尚未看到有哪篇网文有恰到好处的描述。而大多数的茫然,我们都可以直接理解成无病呻吟,为煽情而煽情,哪怕最终煽到是作者自己,我们也只能称之为傻逼。

冷漠——

   先把它翻译成英文,cool,再把这个单词翻译成台湾话——酷。是的,冷漠、不负责任的男人就是酷,或者用北京话就叫牛逼,冷漠的人很牛逼。写手们致力于描述这样的一种形象,英俊、高大、不负责任(没有安全感)、冷漠(酷),这种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过我们一直用另外一个词去称呼——鸭。

  呵呵,如果有兴趣的不妨去圈子里和鸭们聊聊,几个回合后,若他喝高了,您就知道原来努着劲儿装牛逼也不那么容易。

  以前有个朋友的贴子讲到,平淡的生活,需要激情赎救,那么普通人无法给予的激情,可以通过金钱等价交换,而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交换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文字付诸实施。一个好的写手,可以带领你奔赴一种异态人生,体会一段你永远都不太可能经历的生活,且算作是意淫吧,这一类文章通常能够带给人们阅读快感,不是通过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情境圈套,使读者在完成后半圆的同时,逐步踏入,并达到思维高潮。早期的艾伦休斯是此道大师,文字妖艳诡异,想象力刁钻古怪,让人读来不免咋舌却又身不由己。

  网上非专业写字的人在完成前半圆时,经常有种下意识的功利,聪明的人知道读者喜好什么样的文字,下笔时情绪不免剑走偏锋,若控制不好,甚至有可能被情绪牵制导致混乱,而他们自己通常解释为情绪及语境的自然之美。粗看倒是符合康德关于情绪纯主观美学的讲法,但往后回溯,正统美学中提及的“鉴赏里的愉快”就荡然无存了。按照康德的意见,在纯粹美感中,不应掺进任何愿望,任何需求,任何意志活动,美感是无私心的,纯静观的,否则必会流于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美若经历至此,则空虚之极,贫乏之极,可悲之极。这就好比如下的一个场景:在这样的一个被无数以脱水法处理的永不褪色的干花装饰得格外绚丽的庭院中,过度病态的美包围一切,它浓烈的气味使我们丧失了嗅觉,而虚张声势的色彩又令我们毁掉了眼睛!!

 对于这有个非常精彩的结论:没有灵魂,你便听不到天籁般的声音。

  
  本来倒是想就着“死亡/自杀”、“另类”、“脆弱”、“感性”、“受伤”等名词一一说道说道,但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这本来就是个病态畸形的写作环境和审美、阅读环境,就算真把话都说满了,又能怎么样呢?该哀怨的还是要哀怨,该受伤得还是要受伤,该共鸣的还是要共鸣,该窥阴的还是要窥阴。

  不说了,由它去罢。下一步,自己倒该换个什么新办法哀怨泥?呵呵!


----
我傻你也不能抽个没完啊~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