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散文】>>愛情烏托邦的背後——評餘傑《香草山》(转摘)

主题:愛情烏托邦的背後——評餘傑《香草山》(转摘)
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40:10), 站内信件
  


       按:余杰的书开始我也很喜欢,但是越看约觉得不是很对劲,转载王子也先生得这个文章,一时感触了。

 
      中國人的愛情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是有跡可尋的。古典宗法體制中沒有愛情倫理的條款,只有婚姻倫理。所以愛情的表現形式都不入流,甚至受到敵視和抵制。只有到近現代漢民族生活秩序因現代價值理念轉型而發生大的變動以後,愛情的表現形式才得以伸張開來,所以有了“娜拉出走”所激發的對舊家庭的全民反叛行動;有了“革命+戀愛”的愛情激進想像;也有了“為革命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結合的婚姻等等。總的來說,一代又一代的情愛模式幾乎都是從時代話語中拓下來而喪失了私人想像。 
    現在我手頭有一本《香草山》,是一個典型的文人營造的愛情烏托邦。講的是一對男女青年透過信件相互傳遞愛的訊息,探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傳達共同的道德信念,也因此相知、相愛、最終結合。 

    本書封底上明白地寫著:“香草山在哪?香草山與伊甸園一樣,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愛在哪?……餘傑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一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也不僅是一段純粹的精神體驗,而且是我們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的朝聖之旅。”朝聖意味著放棄所有的私人偏愛,抬頭仰望作者餘傑所指的方向——那懸挂天邊晶瑩璀璨的“聖”。看來餘傑這次不想再扮演“批評者”,他要在蕓蕓眾生中播撒他個人的愛情道德理想(據說《香草山》男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他與他的妻子),做一個現代社會文化精神中布道的先知。 

    縱觀餘傑過去的作品,無不是戴著自由主義文人的道德光環。他自己心裏非常清楚,沒有了這個道德光環,他的根基是立不穩的。這種文字基調也伸進了這部小說裏,堪稱“滿紙情和愛,通篇道德言”。但是,餘傑忘了,小說永遠都只是講述個人具體而例外的事件,撫慰、伸展個人的生命感覺,陪伴受傷的靈魂度過漫漫長夜。發道德之言,只能是道德說教者的霸權行為。看來,餘傑不僅沒有分清楚雜文與小說的文體界限,更沒有搞清楚二者之間言說規則的區分。 

    《香草山》講述的愛情可謂完美,男女主人公談理想、談道德、談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和愛情經歷、談地方風情、也談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等等,一派除了憤世嫉俗就是飲酒品茗的清高文人姿態,那種抬頭看天,罔顧腳下一地雞毛的貴族化氣味簡直就是濃香膩人(這好像與餘傑過去常常自我標榜的平民化大相徑庭)。餘傑絕對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他的讀者市場是現代高校的青年學生,所以這部小說充分地投合了這批讀者的閱讀期待。餘傑所傾心而加以美化的諸如鬱達夫、蕭紅、魯迅、朱生豪的愛情,如今卻被餘傑用來複製虛幻的煽情之火了。更何況,這一類愛情經歷都是私人性的,用之於小說加以經典化,其危害結果可想而知。然而餘傑管不了那麼多,他要追慕古聖先賢,仿傚他們的愛情模式,把自己的愛情經典化,造一個愛情烏托邦。他似乎比這些先輩們走得更遠,據我所知,沒有哪一位先輩把自己的愛情經歷來一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經典化(除了被後人挖掘出來編輯成文集的)。 

    由盛氣淩人的叫罵到今天擺弄出一副溫情主義的面孔,餘傑是真正理清了當代媒體文化的潮流與趨向。這種千面人是非常受世俗文化的喜愛的。到此我們終於可以看清楚了,餘傑是並不拒絕世俗的,不過是借著學術文化的外衣來向世俗文化諂媚而已。不知道餘傑的下一個面孔又會是什麼。(王子也) 

    《香草山》 餘傑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光明日報》2002年8月8日 



----

青山白云外,
          何处不江湖!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