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西南篇(渝、滇、黔、川、藏)>>四川/重庆>>三峡>>西陵纪游

主题:西陵纪游
发信人: t1388(独庸生)
整理人: sinyi(2003-07-23 13:41:30), 站内信件


   长江发源青藏高原,长6千多公里,流经十多个省市地区,分上,中,下三段,注入东海。上流多高原、高山,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多峡谷,最著名是三峡。三峡的形成是长江一头扎进大巴山山脉,在万千山中寻路突围而出。这一段河道习惯称为峡江,得天独厚,是长江著名的“黄金水道”,自古就集风光,人文,历史一身;西起白帝城,东至南津关。

   南津关离葛坝洲一公多里,江面从二千多米宽一下儿收窄到三百来米,象进入一个极窄的瓶颈。海天开阔顿变一线天,对比非常强烈,青山象压得人呼吸也觉不畅。关口左边峡壁上见陈毅元帅的题词:“三峡天下壮,请君乘船游!”。

   进了南津关,就正式开始了三峡之旅。船行不久,过陆游泉和三游洞,都在江的北岸。“三游洞”是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发现并初游,所以称为“三游洞”,白居易在《三游洞序》是这样描绘的:“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怪者,如悬练,如不绝线。。。。(洞内)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人耳目。”在船上遥想(看不见),念三游洞胜景,思前贤逸事,慕文采风流,不禁心驰神往。更见两岸山路曲折崎岖,江畔山间或隐或现,时有车辆住来。三三两两人家掩影,衬出诗情画意。当初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走的是不是这条山路?真恨不得弃船登岸,走一路陆游走过的路,喝一口陆游喝过的泉水,亲身感受一下陆游《入蜀记》的悠闲滋味。
   三峡是自然神来之笔,变化万千,造化的神奇,更超乎想象,让人叹为观止却又惊喜不绝。一路上目不暇接,忽见南岸一座翠绿青山,山顶上嵌着四块光滑的岩石,大少相当,高低一致,状如一顶巨型的玉冠,阳光下闪闪发光。最妙是这四块岩石,形似唐僧四师徒: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是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是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是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是唐僧。这就是有名的灯影峡;若是黄昏之际,夕阳从对岸山后映照崖顶时,似影布岩上,象随风而动,活灵活现,似幻疑真,极似民间的皮影戏,故有灯影峡。

    以前的黄牛滩礁石乱布,是有名的险滩之一,但现在水面开阔,流水平缓,不复当初的情形。附近有黄牛峡,状似黄牛,江边有座古庙,原叫黄牛庙,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只认大禹开山之功,不信黄牛拱岩之说,改名为“黄陵庙”,纪念大禹治水之功。相传在汉朝兴建,重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几百年的沧海桑田,依然是屹立不倒,长江无数次洪水涨退,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号。现在庙内不但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大殿里更有一根“水女柱”,留有120多年来的陈旧水迹,最顶一条痕迹,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黄陵庙,可以说是研究长江水文情况的最珍贵的活材料。

   三游洞,陆游泉,黄陵庙,我都没有亲临,只是在船上遥望或遐想,前二者不在江边还罢,黄陵庙近在咫尺,过而不入,既遗憾又惆怅。怅望黄陵远去,竟不觉秭归迎人。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人其事,早家喻户晓,传统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沉江的诗人。历来《风》、《骚》并称,开我国现实和浪漫两大源头,不知那些浪漫的诗篇和这雄丽的山水是否有关联?

   江边立着一铁架,横匝上书“秭归人民欢迎你!”。青山巍峨,丛林蓊葱,山上的楼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稀稀疏疏、错错落落散落四周,藏在松林之间,掩影在绿荫底下。江边是一个沙场,堆满小山丘般的河沙,旁边停着几辆拉沙的货车。日光斜照,山木寂寂,“野渡无人车自停”,不见有行人,唯长江水在无语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小风流人物!”屈原故居不在这里,在前面;屈原庙不在这里,在前面!

   山,还是那座山;名,还是那个名;江,还是那条江,在这古老的地方,却有最现代的建筑------三峡大坝!坝址选中这里,是因为江心原有一个小岛----中堡岛。对建坝却是最合适不过。现在中堡岛永远消失,取而代之将是宏伟的三峡大坝。工程正在紧张进行,摆满了各种巨大的机器!“高峡出平湖”的宏图活生生呈现在眼前,“神女应无姜,当惊世界殊!”

   过了三峡大坝,有了一个新景观,沿途见两岸山峰上立着一个个指示牌,上面写着“145米”,表示三峡大建成后,水位上升的高度和江面的位置。凡水位线下的人家都得迁移,留下一座座空房,人去楼空江自流,有点荒凉感。两岸盘山公路,全成了空中“栈道”,修在 “145米”水位线以上,山路左曲左转,象游龙盘据在山腰或山顶上上。山与山、峰与峰之间,一座座的天桥凌空相连,象一道道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和白云共逐,雄伟而瑰丽。倘若人在桥上,青山宛如平肩,举头日近,望流水迢迢,怕不有出世之感?

   “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郭老诗句很形象和准确概括出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的特点我历史。当年英国侵略军在大江上横行霸道,竟然炮轰两岸岩石,打掉了马肺的下半部,造成了马肺残缺不全。大坝建成后,这峡将永沉水底,但郭老的诗句,永远提醒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宝剑”是一根入水的石柱,“兵书”是崖上状似书卷的岩石,传说是诸葛亮埋兵书的地方,但实际上却是古代巴人岩棺葬的遗迹。在四川凌云山上,曾见过这种岩葬,就是在石墙上,凿出一个深洞,将木棺放入洞中,古代巴蜀间曾流行过这种葬礼。

    到香溪时,已是黄昏时分,铺水面辉辉晚霞,波光金影,遥望香溪似一条流香溢彩的彩带,丛丛高山,层叠翠,秀丽幽深,天处山如画。沿溪溯流而上就可到昭君故里宝坪村。溪口立着一尊白色的昭君立像,衣袂飘飘,象在临江眺望。香溪据说有淡淡的香气所以得名,但未知真假,却有一种特有的稀有鱼类---桃花鱼(学名叫桃花水母)。鱼的主体如伞,类似水母,形似桃花、身分四瓣、晶莹透明,在水中浮沉象白浪中飘浮着朵朵美丽的桃花。它和桃花一起出现,也同桃花一起消逝,每逢桃李争妍之时,“落英缤纷,桃鱼艳美”(不知可不可以吃?哈哈,焚琴煮鹤,俗人一个。可能吃腻了方便面)。桃花鱼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昭君出塞前,回乡探亲,正值桃花盛开之际,感时花溅泪,一朵朵带泪桃花,飘落溪中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 

   屈原故居和屈原庙也在附近,但故居不在江边,屈原庙建在北岸一座小山的山麓上,远远望去,只见一堵巍峨高墙,分成三种颜色,粗望还以为是一个阴阳八封图案,透出古幽和神秘感,感觉说不出的怪。这一带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曾在《桔颂》中作热情的讴歌。若是深秋时节,峡江桔红,和红叶辉映,如诗如画。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只望只见满山果树,枝繁叶茂,一片绿的海洋。  

过了香溪口,就出了西陵峡,这一段叫香溪宽谷,离巫峡还有数十公里,江面开宽,对岸牛羊难辫。西天的云霞慢慢隐去,东边的冥色悄悄降临,江面上浮着薄薄的雾气。天暗了下来,一只苍鹰,在半空盘旋,忽然“鸦~~~~~~”一声啼叫,划破长空,在夜风中鼓荡,四面青山回应,回音久久不绝。好宁静!天地、山水,象是一幅黑白山水画。



----
游离在天地人间,徘徊在爱与恨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