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rysheng(映雪)
整理人: bazihu(2002-10-28 00:18:08), 站内信件
|
回 v10ufo_10(天地枫逸)
主题:窥探一百年来中国文学之怪现象(有兴趣去北社文化版查查)
第一个:胡适
鲁迅谁都熟,不说了~
胡适的学术造诣并不比鲁迅差,反而我觉得胡适是个天才,排除政治倾向不说,至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研究还是没有跳出胡适当时设定的框框,鲁迅先生的大作《中国小说事略》不少材料就是出自胡适手,还有胡适划时代的新红学研究著作《红楼梦考证》,我们能够知道是曹雪芹写得,还要多谢我们的胡适先生,并且推翻是讲纳兰性德故事的说法,是一个里程碑,现代“红学”就是由此而生。还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倡白话,废文言,功不可没~
只可惜后来去了台湾,还当了校长,做了很多政治上的无关事,成就不大,晚年为了一部《水经注》研究了几十年,却没什么发现,可惜~
第二个:郁达夫
郁达夫不是汉奸!小日本侵占中国时,郁达夫奔波于各处宣传抗日,搞活动;郁达夫去新加波办报就是为了宣传抗日,后来是迫于无奈被逼作日军翻译,如果说他是汉奸,为什么他在这期间还保护并救了那么多爱国人士和当地无辜百姓,他与汪精卫和周作人这样彻头彻尾的汉奸不一样,是一种环境的所迫;他的《沉沦》没看过的真该看看了~还有他的一流的散文~
补充一点:郁达夫是被日本人杀的!!!
第三个:郭沫若
我引余杰写的几段话就可以说明问题
“《沉沦的圣殿》中,讲到了郭沫若的第八个孩子郭世英的故事。这位与父亲一样才华过人的青年,却不像父亲那样卑躬屈膝、指鹿为马。他在"说实话,还是说谎话"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惨酷的年代里,意味着牢狱之灾、皮肉之苦,甚至身败名裂、人头落地。
作为居住在深宅大院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子女的"天之骄子",郭世英的人生道路与父亲截然不同:郭沫若在"五四"时代一度曾经是叛逆者,吹奏着新文学嘹亮的号角。后来,为了荣华富贵和官职名号,他心甘情愿地充当伟大领袖的文学弄臣。这时,他虽然地位尊崇,宛如文坛的"泰山北斗",却连一首像样的诗也写不出来了。
他的儿子郭世英,不愿承袭他拥有的这一切,这用良心换来的一切,而勇敢地宣布:我要与一切戕害人性的制度、一切愚弄人的文化决裂,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独立意志和思想的"人"!
当年,父亲曾经尝试过走这条道路,发觉代价太大,很快就放弃了;如今,在更加严酷、更加冷漠的体制下,儿子却毫不畏惧地走上了这条风雨不归路--他们的文学社团被定为"反革命"组织,他以重罪入狱,连父亲也救不了他(懦弱而自私的父亲也不敢出面救他)。
不久,年仅二十五岁的郭世英惨死在监牢之中。直到今天,他究竟是自戕还是死于谋杀,依然扑朔迷离,相关的档案材料后来都不翼而飞。
谁能够破解这个谜呢?
郭世英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悲剧;他父亲漫长的一生,是一场正剧、喜剧与丑剧的混合,虽然更加丰富而曲折,但缺少动人心弦的伟大力量。这对生活中的"父与子",比屠格涅夫笔下的《父与子》还要富于戏剧性。卑琐与崇高、怯弱与勇敢、谎言与真理、黑与白、冰与火……它们的对立,本身就是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
郭世英的好友牟敦白说:"郭世英的生命在极其旺盛的时候,以惨烈的形式突然地熄灭,客观的社会环境必然造就出这样悲痛的、震撼人心的结局。"假如让我早生三十年,假如我就在他们的文学小组中,我想,我一定会爱上郭世英的。不是爱他的英俊,而是爱他的忧伤,爱他的勇敢,爱他的"哀民生之多艰"。”
第四个:朦胧诗派
唯灵浪漫诗派的最杰出代表,也是我很欣赏他的风格的顾城,竟然是个杀人犯,还自残至死,真想不通。明年有时间我会写关于顾城死去十年的纪念文章,暂不多说。
海子,海子比顾城死得还早,北大的才子选择了卧轨自杀,之前还有一个也很有名的闻捷也自杀了,不久戈麦也自杀了,后来连昌耀这个老同志也自杀了。我不明白诗坛自杀的人何其多,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有人这样评价海子的死:"这个抒情王子以其青春的肉身与冰冷坚硬的现代物质机器(现代化的象征?)接触,迸发出最后的光芒,照亮了晦暗窒闷的诗歌与时代,同时,也宣告了一个时代--一个浪漫",其实海子只是城市流浪者的脆弱而敏感的心灵得不到发泄只好一死了之,他的诗我是喜欢的。
其实海子不是严格意义的朦胧诗派,他是属于“第三代诗人”的,一个最出色的代表之一。北岛和舒婷还有顾城才是朦胧诗的铁三角,外加食指、多多、梁小斌、江河这些干将还有芒克、王小昵等一批人才是严格意义的朦胧诗派。
第五个:路遥和钱钟书外加一个你没提到的沈从文
完全实力派的高手
钱钟书的博学多雅,著述丰富
沈从文的天资聪颖,金介甫先生说,沈从文是和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成就相等的作家,其实并不是溢美之词,《边城》好得不得了,大家看看吧~我觉得他的士大夫审美情趣影响了他的文章,太美了~比巴老写得好!
路遥很有实力,看他《平凡的世界》就知道,这是大学里几乎每个人都看的书,当然了还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说他们依附政治,沈从文是乐得在文革时倒洗尿盘,他从不过问政治;钱钟书先生一生闭门著述,也没跟政治挨边,路遥早死,具体不清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