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宠 物>>〖 宠 物 情 缘 〗>>其他>>过瘾 (作者:一骊)

主题:过瘾 (作者:一骊)
发信人: lost.find(飞到你身边)
整理人: bb.1981(2003-03-24 14:49:43), 站内信件

过瘾


我责编的《艺术》教材其中某册课中要有介绍秋虫的图片,同事徐乐民为了翻拍图片而借到一本书《蟋蟀选择与竞斗》,我好奇地拿来翻翻,眼神一下凝固了,似被书中的磁铁牢牢吸住——那些小时候饲养过的“馋脚”(蟋蟀的上海方言),又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记忆中的童年岛屿上……
小时候,每逢暑假8月,我总是约邻家的同龄朋友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长宁区定西路上的一条弄堂里,那里从上午到中午聚集着一堆堆大人和孩子围成的人群,基本上是买卖蟋蟀的。卖蟋蟀的人大都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装满了一寸长段的竹筒,竹筒的两头都死死地塞着青草,在竹筒的中间就有每个男孩子心仪以久的“勇士”(馋脚)。那时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零用钱,因此不可能用可以买一家人一天菜或者学习用品的几分钱,去买只好斗的虫子带回家,除非自己的屁股不要尊严,让父母鞭打。所以我和伙伴们大都只能呆在那儿看别人买卖蟋蟀,过过眼瘾。有时候当我们看到入网中的蟋蟀稍大些,几张开了老半天的小嘴会异口同声地:“哇,老度格(上海方言:很大之意。)然后再伸长脖子眼睁睁地看着惊慌失措“勇士”被卖蟋蟀的人逼进纸筒里,让买的人带回家。有时遇上斗蟋蟀,这下可乐坏了我和伙伴们,但我们只能在圈外寻找大人头部之间的逢隙,再将渴望的目光投入地上的蟋蟀盆里,可是往往看不到格斗的整个情景,有时只能过过耳朵瘾;听听“勇士”们相斗前和胜利之后的鸣叫。有时我会千年一回拿零用钱买个蟋蟀,用作业簿纸裹上三层,然后小心翼翼捧回家,到家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瓶罐将蟋蟀放入,又赶紧藏在床底下,一是怕被偷了,二是怕母亲大人知道。一天当我坦然地将属于自己的“大将军”炫耀给邻家伙伴们看时,才发现那只蟋蟀是个死不开口的“小馋脚”。一气之下,我和小伙伴商议去农村某块毛豆地或冬瓜田中抓蟋蟀……一呼百应,雀跃的我们就像一群揭杆起义的小农民,没有捉蟋蟀的网我们自己做,没有放蟋蟀的竹筒我们就用作业簿中的纸替代,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书包,找来家中的旧草帽,围上一根洗脸的毛巾,一个个就像卖蟋蟀的人,可惜书包是瘪的。为了趁各自父母下班之前要完成抓蟋蟀的活动,我和伙伴们顶着炎日的骄阳徒步走向农村(现在的天山路和虹桥开发区),一路上我们七嘴八舌谈论各自将抓什么样的“馋脚”,什么“红头馋”、“黑头馋”“玉顶馋”、“蜈蚣馋”等等。走累了,我们在树荫下歇脚,知了在树梢上欢叫,树底下,卖瓜的人用蒲扇缓慢地驱散着西瓜上的苍蝇,卖冰的人有气无力地啪着木箱,眼下的大人们被太阳烤得无精打采,惟有我们晒得通红的小脸上堆满着渴望,眼前跳动着无数的蟋蟀,“走!”我一声叫喊,小伙伴们又迈开走累的两腿。当我们走到农田时,心怦怦跳得像个小鹿,既兴奋又紧张的我们发现,田地被烈日晒得微启裂逢似乎在喘息,田农们都回家吃饭睡午觉了,眼前的蔬菜,如:长缸豆和冬瓜仿佛都在打瞌睡,于是我们弯背哈腰像一群进庄的鬼子兵,环顾四周悄悄地走至自认为有蟋蟀的地方,然后趴下伏地再用耳朵辨别蟋蟀的鸣叫是那里发出的,是冬瓜底下还是地逢中,那副专注的神态倒像战场上探地雷的工兵。其实在田地里是很难辨别蟋蟀在哪儿发出叫鸣声的,所以,没有耐心的我们不一会儿就翻冬瓜,拔长缸豆的竹竿,掘土剔砖,不亦乐乎!像在收获、耕耘呢?还是是在大肆破坏?当时一点儿都不知道 。只知道,除了“棺材头”、“油葫芦”不抓外,其他“馋脚”一律不放过。有的伙伴为了使地逢里的蟋蟀出来,竟用小便赶它们出来(蟋蟀是怕水的),正当我们忘我地扑捉时,炎热的风中传来一句陌生的愤怒声:“小赤老做啥!”哇,乡下人来了,我们顿时被吓得魂飞胆丧,就像一只只野兔风驰电击般地逃出农田。在集合点,我们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满脸泥巴,一个个像被打败的鬼子兵。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讲的最集中的话题是,自己逃掉的蟋蟀是最大的,是如何如何的好,因为大家都没有抓到几个。回家后,各自趁父母下班之前都将蟋蟀装进了大小瓶罐并分散在家里的每个隐蔽的地方,可是夜里蟋蟀的大合唱,让大人彻夜难暝,而我们几乎和自己的蟋蟀共同兴奋了一夜,真是过瘾。第二天,家长们上班了,我们作业不做就开始斗蟋蟀,可是怕光的蟋蟀只要你一打开瓶盖,就迅速跳出,害得我们忙得手忙脚乱,有撅着屁股趴在地上的,有用九牛二虎之力搬动家具的,也有哭鼻子的。当蟋蟀正式开斗时,我们和蟋蟀都筋疲力尽了。当蟋蟀不开口或者斗败,都会被主人放在两手间向天上扔三下,然后再斗,再输再扔或着放在双手里用力地摇几下再斗,有时候蟋蟀的大腿掉下还要斗,真是残酷!当时没有一个蟋蟀是称雄的,谁的赢了谁就会连续战斗,不斗到两败具伤决不息鼓偃旗。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难忘的!因此,当快五十知天命年龄的我,一看到蟋蟀就会童心大发,我在工作之余就去住宅附近的花鸟市场选购蟋蟀、蟋蟀盆、蟋蟀吃饭的饭板、蟋蟀喝水的水盂,抓蟋蟀的蟋蟀网,等等。一解童年未能实现的渴望,。看着家里的蟋蟀世界,真过瘾!我就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我为它们洗澡、烧饭、换茶水,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当我看了一本书《蟋蟀秘经》后,我知道养蟋蟀、斗蟋蟀,其间大有学问。此书作者肖舟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老新闻工作者,至今还是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的特约作者。历代研究蟋蟀的著作很多,我国第一部有关蟋蟀的著作是《促织经》,作者是我国古代南宋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贾似道。养蟀斗蟀由宫廷走向民间,上有皇帝(如唐明皇)宰相,下有平民百姓,还有文人雅士如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对蟋蟀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认为,蟋蟀虽小,却具五德。
1、 鸣不失时,信也。立秋后,处暑前,蟋蟀必出土而报秋至,催人稼织,所以蟋蟀古名促织,古诗中有云:促织鸣,懒妇惊。
2、 遇敌必斗,勇也。蟋蟀面对强敌,从不因自己体小力弱而胆却不前,总是拼死而搏,其勇可嘉。
3、 伤重不降,忠也。即使断须伤腿,甚至牙残肚破,伤重力尽也不投降,忠贞之心,可以鉴人。
4、 败则不鸣,知耻也。蟋蟀战败,便很羞愧地退立一隅,不搞小动作,不以鸣遮丑,不做阿Q。
5、 寒则归宇,识时务也。寒风一起,蟋蟀便自钻深穴,雌则卵尽而死,雄则不食自毙,不为人和自然添麻烦,来年“化作春泥还护花”。
    蟋蟀的五德确实可以给人有益的启示。因此著名的艺术大师、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艺暇之间和好友一起观赏蟋蟀鸣斗。但是选养蟋蟀更有讲究,有很多知识要掌握,因为蟋蟀不是无情物,看来我在小时候太不爱护小动物了,现在深深感到,每个存在物都有生命,而生命如寄,我们应该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也许这样,生活才过瘾。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