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7:03), 站内信件
 | 
 
 
荡荡心无著——初悟《六祖坛经》(88)
 
 ☆☆☆个人意见☆☆☆
 
 [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
 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
 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六祖大师在最后再次嘱咐弟子,在其灭度后不可象世俗的礼节那样,受人吊问。
 嘱咐弟子们应时时记着教授,修般若行,即如六祖大师在时一样。
 要是不修,不悟,违背顿教法意,就算是六祖在世也于事不补。
 只要识得自我本心,见自性佛,得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的大自在。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修行即以无是无非,以兀兀(昏沉的样子)、腾腾(蒙胧的样子)的心无著处的境界,不修善,不造恶。
 可以说是令世间的善恶不着于心。所以说无是无非。
 但有一点很是要注意的。就是和“修善止恶”的观点。佛法是让人修善止恶的。
 那六祖之里的法门是不是让人不用修善?其实不是的。这里说的是,象那些认为修善即是修行的人,刻意的为善。
 俗话说得好:“有心为善,其善不善。无心造恶,其恶不恶。”正是说的这个问题。
 所以六祖用了兀兀、腾腾来形容修行时的心境。(其实这问题在以上的章节都已经说得很清了。)
 以断“五欲”为法门。不为“色、声、香、味、触”所动。形成寂寂(寂静)的样子。
 但又不是“死寂”如石头。
 是一种荡荡(宽广无边)的心怀,对一切都是离相不染。
 可以打个比方,要是一盘水,丢颗小石子也会兴起轩然大波。
 要是大海的话,就会出现“寂静”的情形。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初悟《六祖坛经》系列完)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