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妈祖故里>>
おこ民风民俗こお
>>民风>>“二十四精困鸭蛋篓”的故事

主题:“二十四精困鸭蛋篓”的故事
发信人: zzdjl(流浪吉它手)
整理人: mysinger(2002-09-30 11:11:09), 站内信件
“二十四精困鸭蛋篓”是莆仙妇儒皆知,颇具地方特色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二十四精”莆田方言是比喻聪明人,而聪明人却会被困在“鸭蛋篓”内,这个典故却鲜为人知。 
  据《宋史》、《福建省通志》及《莆田县志》等有关资料记载,南宋王朝末期是莆田历史上历代王朝在兴化活动时间较长,遗迹较多的一个王朝。 
  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主战派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及参知政事。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福建兴化玉湖人氏,今阔口)。诸大臣和大军拥主入闽,益王(11岁)即位,号端宗,杨太后及卫王(9岁,端宗病逝后即位,称宋少帝改为祥兴元年)等,由福州乘龙舟从海道迁都兴化,在兴化湾埭头汀港登岸,今留文天祥手书“演屿圣迹”。后沿莆田沿海的驿道(古称官道)途经大蚶山,今留有“皇帝圣寿无疆”、“致雨龙池”等石刻,后人疑是陆秀夫所作。相传大军驻扎在东埔、西埔、南埔、北埔等地,帅府驻地设在今笏石镇北埔村凤山府(寺内祀奉圣公),群众称为“圣公举头旗”(意为最高军事统帅今寺内还有一口供百人以上用水的古井)。弥后,拥杨太后及二小帝经笏石丙  ,进“三十六乡”,驻跸壶公山北麓的白云寺,建立行宫,日夜运筹抗元保宋大计。白云寺内留有陆秀夫诗一首:“松花冉冉点苍台,屋角梧桐次第开;人依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周围蝙蝠成群,寺内禅房无蚊,地不湿,山麓溪水,清甜爽口,称为“佛水”,寺大门前原放生池涵顶,还有无尾田螺和不结荚的黄豆、绿豆等奇观。后因时局迁移广化寺旁的月峰寺,寺内尚存“千年佛井”,“佛脚”、皇姑坟等遗址。1279年2月,宋元两军在广东崖县崖山决战,陆秀夫(1236—1279年)时任礼部侍郎,见大势已去,南宋祚终,背负帝  纵身投海殉国后,其夫人仙游枫亭女蔡荔娘特选在秀屿嵩山顶仙姑岩下营建了一座陆秀夫衣冠冢,遗址及神道碑俨然宛在。 
  当时,历任南宋朝廷参知政事,监察御史的陈文龙在莆田城内竖起“抗元保宋”大旗,立下“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誓言,在江口囊山、涵江黄巷的广阔大地上,摆开殊死的战斗,并巧设困“鸭蛋篓”的妙计,率先垂范带领全家,发动城中不满千人的官兵和群众,连夜在城门内再筑一道重墙,形状酷似“鸭蛋篓”,元兵在黑暗中偷袭,进入重墙内约有千人,都被关在“鸭蛋篓”(重城里),全部被宋兵抓尽杀绝,相传后来也曾有人进去被困在人称“鸭蛋篓”内,这就是莆田颇具地方特色“二十四精困鸭蛋篓”俗语的由来。 
  时年,二十五日,由于部将林华与福州降将王世强狼狈为奸,不但叛变而且暗中勾引元军到兴化城下,诈称“宋兵来援”,通判曹登孙开城降元,兴化军城遂被攻破,陈文龙力尽被执,元主忽必烈知文龙忠贞,下令要元将唆都将他护送至大部要亲自劝降,文龙立即绝食,写下《被执至哈沙寄仲子诀别》诗云:“斗垒孤危弱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日经沟惯非吾事,得死封疆是以时,频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皆沧胥史、惟有丹心天地知。”唆都无法,只好奉旨将陈文龙护送至临安复命,晋炎二年(1277年)四月二十五日,文龙拜竭岳飞墓时悲痛万分,当晚以身殉国,时年46岁。元主忽必烈以国葬把遗体葬在智果寺旁,据传翌日墓上长竹,但有刺,与岳飞坟柏不北枝,亦称双奇,众谓忠义感应,现都被列定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还有圣旨为凭:“诏日,人之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有宋大臣陈文龙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文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录用,今差宣抚使李文虎前去兴化路寻访陈文龙子孙,前来录用。钦以元贞二年八月廿五日。”据传后来黄铨(莆田人),葛刚(北方人)为守主护驾大将军,后因政局急变,黄铨投井殉职,葛刚拔剑自刎殉职,后人敬仰,现新度镇善乡村明山宫奉祀黄帅爷(即黄铨),渠桥村壶山宫奉祀葛帅爷(即葛刚)至今香火旺盛。 
  




----
各位好我是广社的流浪吉它手你们有没有熟悉的版面呢?
如果没有的请看↓

☆【阳光茶座】☆☆【风舞尘缘】☆☆【流浪者的家】☆  
☆☆zzdjl~~~~~小破孩我好想你袄~~~~~~zzdjl☆☆
→→→→张→→→→董金玲←←←←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