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jfjfj()
整理人: glonely(2001-01-06 14:58:13), 站内信件
|
彩色摄影曝光浅谈
---------------------------------------------------------------------- ----------
新浪网网友Bostonian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0日 14:38 新浪网
彩色摄影曝光浅谈
贴完上帖,心里其实挺没谱的,毕竟是自己瞎掰出来的东东。于是赶劲找了 些书翻了翻。还好,没找到什么地方说俺说的不对的。但同时也发现,经典教材 里有关曝光的论述大都是针对黑白摄影讲的,把拍摄、冲洗和暗房制作三步连在 一起考虑。这种情形对彩色摄影不太实用。
一、黑白与彩色摄影曝光上的区别
黑白摄影的曝光(包括冲洗)的主要目标是要在胶片上记录下尽可能多的影 调层次,在印相的过程在作最后取舍。洗印的过程有很大的腾挪空间。由此让我 联想起 Ansel Adams。我个人觉得,安嫂只能算是黑白摄影的大师,他的彩色作 品非常一般,究其原委,他的作品都是暗房里“做”出来的,到了彩色摄影,暗 房制作的空间小得多,影调之外色与光更为重要,他就无用武之地了。也由此, 我觉得,彩色摄影更具有挑战性:记录的影象太真实,可玩弄的伎俩不多,要求 摄影者要有更加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并尊重大自然的原创。此外,彩色摄影洗印 的现状是:全是标准工艺、机器冲洗,反转片更就是最终的作品。这决定了彩色 摄影与黑白摄影在曝光上的不同:彩色摄影要求影调的取舍在曝光时就无可挽回 地决定了,曝光更是要精确无误。
二、测光表和“标准中灰”的概念
相机的内置测光表(此文只谈这种)用于测量感应区内景物的平均亮度。通 常是给出一组光圈于快门的组合。按这一组合曝光,就把测光表所对着的那一局 部曝光成“标准中灰”(18% gray)。感应区越小,就能读越细小的局部,顾就 说精确。点测光表的感应区通常只占取景屏的1-3%。
要掌握曝光,首先要对“标准中灰”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据说这 18% grey是对自然万物反射率的统计平均。拍负片的朋友不妨去找张店里卖的“灰卡 ”好好端详一把;拍反转的朋友更不妨自己拍一张“标准中灰”的片子:阴天室 外,拍一张全白的纸,让纸占满画面,让相机自动曝光。或者更进一步,找来各 种颜色单色的纸依样都来一张(用F5 的话不要用彩色测光表),看看不同颜色的 “标准中灰”是啥样。(“灰”仍是黑白里的概念,咱就不去较真了。)
三、曝光的过程
以下是本人拍摄时曝光确定的过程。我曾戏言过,不用点测光就不叫在测光 。至少,我觉得对使用机内测光表时是如此。
1:取景、构思,包括镜头和视角的选择。取景只是粗略的。
2:分析、决定(或预测)最终的成像,包括主体和相关景物各部位的亮度 、细节的保留程度。分析的过程通常要用测光表东瞄瞄、西看看的。
由于胶片的动态范围有限,如何在整个场景的动态范围内框出再现于胶片的 一小段动态范围(见上贴的“框框”),就是这一步的任务。平时咱戏言中、大 幅机修身养性,就是在这一步上精雕细磨、优柔寡断。
3:测光。一旦决定了最终影象是什么样,就可按画面中最重要的影调测光 、设定曝光。设定时,通常快门或光圈先选其一。如何选择,不在此赘言。
4:构图、曝光。如用三脚架,这个时候才把相机架上脚架。
四、细谈曝光
确定曝光时应牢牢记住的是:胶片总共有五档的动态范围。(负片动态范围 虽大,但相纸的动态范围小,按五档的动态范围确定曝光是偏于保守的折衷。) 记录在胶片上的这五档的视觉效果是:中间影调(即按测光表读数曝光)不亮也 不暗,高一档就显得明亮;高两档就很亮但还有细节;低一档则显黯淡;低两档 则只剩依稀可辨的细节。(当然,视觉效果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还是建议各位 自己拍一组不同颜色的“标准中灰”去细细揣摩。更甚者,对每一颜色都拍它五 档一组。)
对影调不是很复杂(反差不是很大)的场景,通常是在场景中挑出一个或若 干个景物,凭经验*决定*其相对于“标准中灰”的亮度。一旦决定,所有其它景 物的亮度也相应确定。这“决定”是否英明正确,全看平时素养。以下列一些常 用的 “经验”亮度。(常见景物相对“标准中灰”的亮度,档数表示:若对着该 景物测光,曝光应按测光表的读数再加所列的档数。假设全部场景的光照条件相 同。)
灰卡:“标准中灰”,无须补偿/校正绿草坪: +/- 0.3 档大红色块:+/- 0.3 档干燥泥土、岩石表面:+/- 0.3 档兰天:0 到 +1.5 档(深蓝到淡蓝)东 方人皮肤:+0.3档(男)到 +1.0 档(少女);逆光时;-0.3 到 0 档灰色水泥 建筑:+1.0 档逆光下晶莹剔透的红、绿叶子:+1.0 到 +1 .5 档乌云:-1.0 到 +1.0 档朝、晚霞:+1.0 到 +2.0 档
对一般的场景,有这么一个清单(随经验增长再增加),大部分的场景应能 应付。若无把握,可以在画面内多选几个景物测光、校验,以确实所感兴趣的影 调是在五档之内。再无把握,以包围曝光(又叫括弧曝光,英文bracketing )来 解救。
需要提醒的是,测光时要密切注视测光区内的图像构成,切不可含有反光区 或其它光源。通常,反光区(或光源)虽小,亮度极大,极易导致测光误差。
对反差高的场景,这种曝光方式仍基本适用,只是选择、决定影调时要特别 认真、小心;一旦选定,则要坦然地接受 “过者自过、黑者自黑”这一现实。这 种场合,即使有十年的经验的 pro, 凭经验决定的影调不准确也是常事;包围曝 光是万能药,就当那胶卷不要钱。:-)
还有另外两种曝光方式,适用于特殊场景。
一是按高光部位曝光。比如背心兄的那只“灰”天鹅。毫无疑义,天鹅是此 图的主体,一定要把这主体曝光正确,那么,天鹅就该是白的。(主体曝光不对 的话,再美的构图、瞬间的补捉都算白搭。)这种情况下,要对天鹅的身子测光 ,然后再增加+1.5到+2.0档曝光。记住:高两档就是很亮但细节还在。拍雪景, 如果要保留雪的表面结构、体现质地,也应采取类似的曝光(此时也许别的景物 会曝光不正确,但难以两全时,只好牺牲次要的。)
另一种是按暗部曝光。如果那只天鹅是黑天鹅,因它是毫无疑义的主体,还 是要对它测光,然后再减两档左右曝光。这样,天鹅就是黑的,但羽毛的细节还 在。这种方法有时也用于拍建筑物内部细节。
其实,最后者两种曝光方法,归结起来还是确定主体的亮度问题。不妨就把 他们列入如上“清单”中。但如上清单也不应生硬照搬,比如人脸,在有阳光照 耀下,亮区和阴影区亮度大不一样。
归根结底,曝光还就是个经验问题。训练的过程中,就要在拍得时候牢牢记 住自己在脑子中所预想的画面,片子回来后再认真对比,吸取经验教训。
以上是个人经验、认识,欢迎批判指正。
提 交 者 : Bostonian 北京时间 14:13:39 98/12/24点测光时最好手动设置 答复 : I agree with you:-) [ 提交者 : logo_yu 于 北京时间 13:33:23 98/ 12/24:]
要不然,点一偏掉,曝光就不知偏哪儿去了。
若只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话,常用的办法是找一个光线较平的“替代画面 ”。如拍风景,天空占很大面积但又以地面景物为主,应在测光是尽量减少天空 ,测光之后再重新构图。尤其注意“重点”的测光区不要有很大的反差。找不到 光线平的“替代画面”时,可分析重点部分的构成:有多大面积的亮度是“高一 档”,多少面积要“低一档”,按这些面积用心算平均出一个补偿值来。还一个 简单点的办法就是换用长焦头,焦距足够长也就变成点测光了。Bozeman 就常这 么用,我们并肩作战时常报出相同的读数来。
如果用更复杂的曝光系统,如矩阵、彩色、多区,whatever they call it, 最好就让它傻到底,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怎么确定的曝光,想要补偿,也无从补起 。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217]
|
|